帶到南匈奴。這年她23歲,這一去就是12年。

女音樂家:蔡文姬(2)

到達胡地,匈奴左賢王看上了蔡文姬,並封她為王妃。她為左賢王生下了兩個兒子,大的叫阿迪拐,小的叫阿眉拐。她還學會了吹奏“胡笳”,學會了一些異族的語言。

在這12年中,曹操也已經基本掃平北方群雄,把漢獻帝由長安迎到許昌,後來又遷到洛陽。曹操當上宰相,挾天子以令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蔡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周近作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璧一雙,到胡地去贖蔡文姬回來,這年蔡文姬35歲。

一旦要結束這種生活,離開對自己恩愛有加的左賢王,還與她的兩個親生兒子生生離散,蔡文姬分不清是悲是喜,只覺得柔腸寸斷,淚如雨下。在漢使的催促下,她在恍惚中登車而去,在車輪轔轔的轉動中,12年的生活,點點滴滴注入心頭,從而使蔡文姬留下了動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

三嫁董祀

在曹操的安排下,蔡文姬又嫁給了田校尉董祀,就在這年爆發了著名的“赤壁之戰”。

蔡文姬嫁給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並不十分和諧。蔡文姬飽經離亂憂傷,又因為思念兒子,時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華,生得一表人才,通書史,諳音律,自視甚高,對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於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納了她。在婚後第二年,董祀犯罪當死,蔡文姬顧不得嫌隙,蓬首跣足地來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

當時曹操正在大宴賓客,公卿大夫、各路驛使坐滿一堂,曹操聽說蔡文姬求見,對在座的人說:“蔡伯喈之女在外,諸君皆風聞她的才名,今為諸君見之!”

蔡文姬走上堂來,跪下來,語意哀酸地講清來由,在座賓客都交相詫嘆不已,曹操說道:“事情確實值得同情,但文狀已去,為之奈何?”蔡文姬中肯地回答說:“明公廄馬萬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騎,而不濟垂死一命乎?”說罷又是叩頭。曹操念及昔日與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慘的身世,倘若處死董祀,文姬勢難自存,於是寬宥了董祀。

從此以後,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對蔡文姬恩愛有加,夫妻雙雙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定居於風景秀麗、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後,曹操狩獵經過這裡,還曾前去探視。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兒一女,女兒嫁給了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為妻。

文姬博學多才,音樂天賦自小過人,長大後她更是琴藝超人。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漢後參考胡人聲調,結合自己的悲慘經歷,創作了哀怨惆悵、令人斷腸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後,感傷亂離,作《悲憤詩》,這是中國詩史上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

品讀:戰亂遺恨

明人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說:“東京風格頹下,蔡文姬才氣英英。讀《胡笳吟》(即指《胡笳十八拍》),可令驚蓬坐振,沙礫自飛,真是激烈人懷抱。”所謂“激烈人懷抱”,是說在讀者心中激起強烈共鳴,頓生悲涼之感。為什麼《胡笳十八拍》會具有如此巨大的藝術力量呢?總結上文所論,一言以蔽之曰:是由於此詩透過富於特色的藝術表現,成功地創造出了主人公蔡文姬這一悲劇性的藝術形象。

蔡文姬一生命運多難,她悲劇的命運也正像漢末國運一樣,她的身世正是漢末社會的縮影。當時的社會處於軍閥混戰的大背景下,蔡文姬作為一個上流貴族少婦都不能倖免,可想當時戰爭的殘酷。據記載,漢初統計人口時大約二千萬(不計女人),到三國歸晉時,也只有四五百萬,冷兵器時代不分兵民的殺戮是非常殘酷,對生命的傷害一點也不比現代戰爭少。

蔡文姬的詩是惟一的,《悲憤詩》和《胡茄十八拍》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