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依靠文化的薰陶、教化和激勵作用。”

國學,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創造的傳統文化的總稱。國學中確實有許許多多值得繼承和發揚的精華,如孫中山先生提倡的“天下為公”,即出自西漢·戴聖編的《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目前,以胡錦濤同志為首的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其核心就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成書於戰國時期的《管子·霸言》中就指出:“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在同時期成書的《黃帝內經》中也有這樣的記載,“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點明瞭宇宙萬物之中最寶貴的是人。我們應該抱著分析的態度、開放的態度、發展的態度來對待國學。要把國學放在中國和世界的大格局中加以研究,使之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全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有責任將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介紹給全世界,與世界各國人民共享。溫家寶總理指出:“《周易》上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話是中國人做人的信條,也是中國人於危難之際不畏懼、不退縮的力量源泉。有了這種精神,我們會對未來抱樂觀態度,堅定戰勝金融危機的信心;有了這種信念,我們會永不言敗,堅韌前行。”g米g花g在g線g書g庫g http://bOok。MIhUa。Net

應當承認,目前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是國內絕大多數高校客觀存在的一塊“短板”,絕大多數高校中很少有會教《道德經》、《黃帝內經》、《論語》等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著作的教師,也很少有學生有機會聆聽到這些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著作的傳授。華中理工大學原校長楊叔子教授說:“作為國家高層次的人才,不能不瞭解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學理工科的不懂人文科學知識就是一個很大的缺陷,必然影響其思想道德和文化素養的全面提高。”楊教授的話道出了國學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透過對學生的問卷調查,發現有86%的學生支援國學進校園,大學生普遍認為應該多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只是缺乏渠道而已。

目前,重振國學已成為海峽兩岸同胞共同關注的文化熱點。為促進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凝聚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弘揚中華文化,加強精神紐帶,國學教育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與優勢。

為此建議:

一、各級黨委和政府部門要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工作。應在中央及各省(區、市)電視臺、報刊上定期開闢國學講座與專欄,積極有力地宣傳國學,並使之深入人心。這對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向全世界展現中華傳統文化風貌將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應在國內各大專院校開設國學必修課程,將國學經典引入大學課堂,也應將國學精華章句引入中、小學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從而使學生的知識結構更趨完善,人文素養得到提高。

三、鑑於目前研究國學的專家大多年事已高,應抓緊培養一批高水平的中青年國學研究專家和國學師資隊伍,才能對各級各類學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四、中華傳統文化是海峽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有關部門應採取更加積極的措施,大力推動海峽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使之參與範圍更廣,參與層次更高,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本文系作者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上的提案)

編寫說明

編寫說明

據李朝全先生考證,中國的著作最早被翻譯介紹到西方去的書籍,是現今在中國已瀕臨失傳的《明心寶鑑》。

《明心寶鑑》成書於明初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由武林(現浙江杭州市)範立本輯集。該書收錄了明以前文、史、哲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