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國人對於俄國的支援最為旗幟鮮明,但中國皇帝駐蹕葉卡捷琳堡甚至令整個歐洲都感受到了壓力。
尤其是當雅可夫等“匪幫”與共和派的信件被曝光後,俄國共和派被指責為背信棄義秘密破壞和談,中國使團甚至準備連夜撤離彼得斯科。
而隨之中國宣佈將會承認烏拉爾公國的合法性也就順理成章。
在這樣的氛圍中,經過激烈的爭論,《中俄彼得斯科和約》以及《彼得斯科公約》終於在數月眼花繚亂的政局變幻中達成。
《中俄彼得斯科和約》主要內容為,中俄重新修定邊界,東西邊界以鄂畢河—託博爾河為界,鄂畢河以東鄂羅斯人,去留居住,悉聽自由,南北邊界以烏拉爾河為界。
在烏拉爾河和託博爾河之間,從奧爾斯克向東劃了一條直線作為邊界,奧爾斯克屬俄國,這條沒有界河的筆直邊境線大約一百五十餘公里。
俄國向中國支付戰爭賠償8億銀盧布(約4億銀元),彼得斯科公國向中國支付戰爭賠償1億銀盧布,烏拉爾公國向中國支付戰爭賠償1億銀盧布。所有款項需在5年內付清。
但旋即中國就宣佈免除彼得斯科公國和烏拉爾公國對中國的戰爭賠款。
《彼得斯科公約》則是對波蘭人、巴爾幹諸國以及高加索各民族地位進行妥協的產物。
在歐洲部分,中國人並未對俄國窮追猛打,對土耳其人吞併羅馬尼亞的要求雖然加以支援,但在歐洲諸國反對下,土耳其人的意願還是落空。
同時高加索諸民族和烏克蘭人也並沒有獲得獨立地位,《公約》只是籠統的表示會尊重各民族自己的意願。
葉昭雖然知道,這類含糊其辭的條約通常都會引發以後的衝突,但很明顯很多事情都不是能一勞永逸解決的。
普法戰爭德國將法國削弱的那般厲害,令法國割讓了最重要的工業區,最後還不是自己嚥下苦果?
《彼得斯科公約》對中國利益的體現主要在承認“烏拉爾公國”的內容上,不過烏拉爾公國與俄國的邊境,還需兩國討論,同時由國際觀察團監督,避免任何形式的軍事衝突。
中國也承諾,待烏拉爾公國和俄國議定邊界,中國將會逐步從烏拉爾公國撤軍,並且將會給出明確的撤軍時間表。
同時中國還將允許英、德、奧三國組成的聯合觀察團進入東南平原和哈薩克地區考察原鄂羅斯移民和哈薩克人的生存狀態。
國際觀察團、聯合觀察團這都是中國人在和會上提出的新花樣,但毫無疑問,對於和約的締結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也令這場和會更加具有“文明社會”國際會議的特徵。
顯然這些提議對歐洲人很具有誘惑力,令他們無法抗拒。
在彼得斯科的代表們紛紛簽字,中國一躍成為西達裡海、北濱北冰洋的國土面積最為龐大的帝國之時。
葉卡捷琳娜這段時間卻明顯情緒不佳,因為她實在不知道該如何面對葉昭。
卓婭的一句戲言成真,這段時間一直和她朝夕相對的葉昭竟然真的是來自中原的皇帝,她心情之複雜只怕自己都不甚清楚,到底她想要怎樣。
()
卓婭倒是每日在她耳邊吹風,言道國事私事不能混為一談,打敗沙皇陛下的中國皇帝,也不應該成為皇后的仇人,相反,他數次救助皇后,於情於理,皇后也該是他的朋友。
卓婭悲慘的遭遇令她心靈或多或少出現了扭曲,內心深處,她更加崇拜強者,希望得到強者庇護,而打得整個俄國俯首稱臣的東方皇帝毫無疑問是她認知裡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強者。
得知了葉昭的真實身份,她越發希望小姐能得到中國大皇帝的庇護,如此她主僕二人才不用再經歷曾經的噩夢。
第九十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