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能力達到12小時。

從效能上說,“費爾康”預警能力高出俄製A-50預警機4倍,與美國E-3預警機相同,有些效能甚至超過E-3,但價格卻只有E-3的三分之一。

合同簽署後,中國軍事技術專家隨即進駐以色列,瞭解學習“費爾康”預警機。

以色列背信棄義毀約

“費爾康”合同經媒體披露後,立刻在西方和臺灣地區引起軒然大波。美國一些媒體也渲染說,如果中國取得“費爾康”預警機,將可能打破兩岸軍事平衡,並最終會對美國的飛機、船隻構成威脅。

美國國會一些反華議員揚言,如果以色列不取消費爾康軍火合同,美國將削減對以色列的援助。

在美國國內右派的強大壓力下,當時的克林頓政府隨即向以色列施壓,要求以方取消對中國的軍售合同。克林頓表示,美國已告訴以色列,他們對以色列可能向中國出售軍用雷達一事感到擔憂。

對此,當時的以色列總理巴拉克曾回應說:“我們知道美國對於中國的敏感性。當然,我們也知道自己對已經簽字的合同有遵守的責任。”

2000年是中東問題關鍵年份,卸任在即的克林頓全面推動《戴維營協議》,試圖一勞永逸解決中東問題。按照預計,一旦協議達成,美國將向巴以提供約400億美元的一攬子援助計劃。

解決中東問題,是當時的巴拉克政府的首選。美國也對症下藥,威脅如果以色列再不取消費爾康合同,美國將放棄戴維營協議。同時,美國國會正在表決給予以色列28億美元的年度援助。如果以色列堅持這一點,無疑將損害美以關係,以色列也將失去這28億美元。

巴拉克進退兩難:退,無疑傷害中國,而且經濟、政治損失巨大;進,則與美國關係搞僵,更動搖了以色列立國的根本。

面對美國可能取消高達數十億美元軍援、甚至美以關係可能受損的後果,以色列在反覆權衡利益後最終屈服於美國壓力。

2000年7月12日,戴維營會議第二天。巴拉克最終屈服。以色列宣佈,“暫停”向中國出售預警機計劃。

翌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朱邦造在例行記者會上說,“多年來,中國自力更生髮展自己的國防力量,同時也與一些友好國家在這方面進行部分合作。任何國家均無權對中國與其他國家雙邊合作進行干涉。同時我們也認為,國與國之間所達成的協議和諒解應予恪守,這是國際關係中應遵循的基本準則。”

7。中國外交官事件與中以恩怨(3)

以色列前總理佩雷斯在接受我採訪時說,這是以色列沒有辦法的事情。誰叫以色列一直是在夾縫中生存的小國呢。

2000年8月,時任以色列區域合作部長佩雷斯在北京結束訪問前,代表以色列政府就取消向中國出售預警機一事向中國政府表示正式道歉。佩雷斯在北京舉行的記者會上說:“我們將竭盡所能糾正這次不愉快的經歷,你們知道我們並不願意這樣做,我們是被迫的。”作為補償,以色列向中國贈送了一套用於乾旱地區的農場裝置。

對於美國的“攪和”,以色列方面也表示,美國除了表面的“戰略利益”外,其實可能還有更多的原因。2004年1月,美國再壓以色列取消所有對華軍售合同後,以《國土報》引述的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資深官員的話說,美國的理由只是一個藉口,其真正目的是要排擠以色列企業,以便一旦美國修改對北京政策時,美國公司便可開始進入中國市場。

超越“費爾康”之坎兒

世上沒有跨不去的坎兒。

經過三年的冷處理,到2004年,中以兩國事實上已走出“費爾康”之坎。

2004年3月,中國和以色列軍事技術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