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畝�尥淙チ耍��蠼鶉羰搶炊�煌�搶褚駁幕鼐匆幌攏�吹哪強墒侵髁Γ�退鉲筧恕⒙磣鼙�擲鍤O碌哪切├>��綰文苷屑艿米。看聳保�舨豢悸淺吠耍�芷浞婷ⅲ�創笏兩邢�穌健⒕鍪ぃ�薔�允峭紡苑⑷齲�虼順防朧欠侵�厥潛匭氳摹�
再說,錦州、大淩河、右屯等些地區並沒有設立防區,都是所謂的“哨探屯種之地”,跟正式設防的“信地”大有不同。
在明朝“信地”的概念類似於“防區”或“陣地”,一旦歸為信地,那打起仗來,就必須人是在陣地在,既不能拋棄,也不能放棄。而未被歸入“信地”的地方,則多為“哨探屯種之地”,可哨探,可屯種,但不必堅守,一般為緩衝區(屯種),或交戰區(哨探),或敵佔區(哨探),一旦發生戰事,是不用管的,大敵來了,只管往設防的區域撤退即可,這在邊鎮是定例,事先都是有預案的。
所以,到了這個當口,還死皮賴臉的留在緩衝區裡不走,就顯得有些不可理喻了,畢竟是你先開罪了人家(攻擊耀州),而在被打得灰頭土臉之後,還把三十萬大米白麵留在人家門口,別人實在沒有理由不過來抽你一嘴巴,然後再順手牽羊的搬走大米白麵。
可袁大人愣是想不明白這層道理,非要折騰大淩河、右屯這些地方,全然不顧及當前形勢的緊迫,以及邊鎮的定例和預案,只顧自己一時痛快,嘴上得勁,確實顯得有些憤青。
'1'【《清太祖實錄》】
'2'【《滿文老檔》第三函 第十六冊】。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三章 遼東的火藥桶
其實,孫老師、袁縣令二人,每次折騰大淩河、右屯一帶都引發了戰事,柳河就不說了,就論寧遠大戰之後的幾次,如袁巡撫偷偷修大淩河、小淩河、右屯三城,皇太極立馬發動進攻來破壞,於是爆發了寧錦大戰。
而孫閣老二次守遼之時,派祖大壽去修大淩河城,結果又被人家給端了,其中的道理一樣的,即因為後金有緩衝區的地理概念,所以大淩河、右屯一帶,好比就是遼東的火藥桶,一點就著,而孫閣老、袁縣令二位呢,則是每次去碰,都被燒著、燙著,或者被炸個灰頭土臉的。
孫老師一次守遼四年,袁大人巡撫一年多,後來又督師一年多,然後老孫頭回來二次守遼,又搞了兩年,兩人前前後後加起來差不多有十年,真金白銀的揮霍了無數,可都沒能跨過“雷區”——大淩河、右屯一帶。
老孫頭一次守遼,於右屯攻擊耀州失敗,黯然下課;
袁巡撫修大淩河、右屯等處被人給端了,下課;
袁大人作為督師,只折騰到了錦州,就掛了;
而大淩河再次被端,又終止了孫大人二次守遼。
看了這些,不免讓人有些疑惑,因為孫老師和袁縣令二位大能,是以修城池臺堡見長的,要搞定雷區,只需要修一兩座堅固城池紮在那裡,不就可以了嗎?但是,他們兩人加起來搞了近十年,修了城池臺堡一大票,但卻總是一接近雷區便止步不前了,而不能有一點點的進展……難道後金作了什麼法,孫大人和袁縣令的城池一修到這裡必定要塌陷,或者總也修不起來?
關於這個問題,看似迷茫,但原因其實超級的簡單,那就是雖然他們二位大能,加起來都一百多歲了,但卻還沒能弄明白“堆土堆,修城池”這個動作裡的一個潛規則。
雖然,修城池只是堆個土堆,四面合圍即可,但畢竟需要時間,而潛規則之一是,如果在你沒圍好之前,別人來打,而你又不能勝的話,那你就永遠別想堆好……因為等你圍得差不多合攏的時候,別人來一打,你又不能戰,那就只有撤,可這一撤退,那沒修好的城牆就等於廢掉了,因為自然會被別人給拔除掉,“寧錦大戰”中就是這樣白白丟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