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關於孫叔敖歷史地位和評價:一是前面說到的,在楚莊王霸權中的決定性作用。二是同當時聞人相比,也是最優秀的。《孫叔敖碑記》載:“狷節高義,敦良奇分,自曹臧、孤竹、吳札、子罕之倫,不能驂也。” 三是在楚國曆史上是,“繼高陽、重黎、五舉、子文之統。”(《孫叔敖碑記》)《呂氏春秋·贊能》:“期思之鄙人有孫叔敖者,聖人也。”
總之,沒有孫叔敖,便沒有楚莊王的稱霸。孫叔敖是楚國曆史上被史家與後世稱譽最多評價最高的一位賢相。如齊之管仲,鄭之子家,漢之蕭何,蜀之諸葛。比較婉惜的是,他當令尹的時間並不長,或只有三年時間,而且先於楚莊王去世。給歷史留下遺憾。不過,從另一角度來說,三年治楚,即可使楚霸中原。更說明了,他的德行和才能。他為後世樹立了一個賢相的典範:德才兼備,親民愛民,謙讓克儉,且有功有績,有勇有謀,行於軍則軍治,行於國,則國治,行於民,則民治。
後人有詩讚曰:
明人劉昌《謁楚令尹廟》詩曰:“期思城裡吊遺蹤,祠廟深沉動鼓鍾。陰德已聞慈母教,餘恩猶啟後人封。霜葭摧碧連荒草,雨蘚沿青上古松。讀罷殘碑出門去,寒山漠漠水重重。”
元馬祖常《期思城》:“古城猶說漢期思,土蝕荒堦楚相祠。乞得寢丘人不奇,千年渭水入荒陂。”
七、信釋宋圍(2…7…1)
邲之戰後,鄭與許都服於楚,同年,楚又伐蕭,宋當時附於晉,就帥蔡人救蕭,結果蕭還是在同年冬讓楚給滅了。楚遷怒於宋,在第二年夏(…592)便興兵伐宋。這一年是楚莊王十八年。宋在這二年成為了晉的專職幫手,在與晉、衛進行清丘之盟(…697)後,依據“恤病,討貳”的盟約,救蕭,又伐依附於楚的陳。宋沒有想到,衛居然背叛盟約救陳。更沒有想到,因救蕭惹來的禍,晉人居然不來救。但宋人直到最後還天真地相信,晉人會來救。這樣信心,讓他們堅持著。堅持到宋楚兩方精疲力竭,無心再戰。
七、信釋宋圍(2…7…1)
本來救蕭,就讓楚生氣了,就派兵來教訓了。雖然後來退了軍,可莊王心裡的氣還是沒消的。可在第二年,宋做了一件事,更讓楚莊王憤怒了。左傳生動描述了莊王憤怒的模樣:“楚子聞之,投袂而起,屨及於窒皇,劍及於寢門之外,車及於蒲胥之市。”(《左傳·宣公十四年》)袂,就是衣袖。投袂而起,就是甩袖而起。窒皇,就是路寢前面的外庭,屨及於窒皇,就是說,楚莊王氣得急忙跑出去,鞋都來不及穿,左右追到窒皇才把鞋給他穿上了。寢門又在窒皇外面,拿劍的侍從,直到寢門才把劍進呈給他。楚莊王帶上劍後,又趕快往外面跑,他的車駕直到蒲胥之市才把他追上。這個從聽到訊息,而發怒到立刻行動是一瞬間的連貫性動作。他這麼匆忙地去做什麼呢?就是伐宋。因為,他聽到,他的寵信的大臣,正出使齊國的申舟(文無畏)被宋人殺的了訊息。這與劉備聽到關羽被孫權所殺而興師伐吳有些類似。可想而知,這次伐宋的楚軍,是在莊王先走之後,隨後動員出師趕上去的。
在楚莊王派申舟出使齊國時,就命令申舟,“無假道於宋”(《左傳·宣公十四年》)。楚使於齊是要經過宋的國境的,不借道於宋,就是不向宋打招呼,強行透過。同時,楚莊王也遣公子馮使於晉,也令不假道於鄭。申舟聽到楚莊王這樣的命令,就預感到此行不測,在此前的楚穆王九年(…617),時申舟為左司馬,隨楚穆王田獵於宋孟渚時,宋昭公違命,申舟沒有給宋公面子,就依法斬殺了宋公的御者,實際上是戮宋公。因此得罪了宋人。他就以為,宋與鄭相比,鄭昭明而鄭矇昧,鄭懂事而宋不懂事,不知事大國之道。因而,出使齊,不假道於宋,必定要受害。申舟說出了他的擔憂,楚莊王當即就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