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政治聯姻”會形成一種強大的情義約束力,使女婿和岳父的事業以及這個家族的命運緊密聯絡起來,這是非常沉重的約束。尤其在明治時代,這種事情有時對雙方都有利。但是日本社會對入贅非常反感。日本的老古言常說:“有米三合,決不入贅。”日本人的這種反感情緒主要還是由於情義的緣故。他們決不會像美國人那樣說:“這不是男子漢所為。”履行情義很難,是“不情願”的,因而“為了情義”最能表達日本人沉重的人際關係。
不僅對姻親的家庭責任是情義,甚至對伯父、伯母、外甥、侄女個人的義務也屬於這一範疇。在日本,對這些近親的責任不屬於孝道,這是日本和中國在家庭關係方面的一個重大差異。在中國,這些親屬,甚至比這還遠的親屬也能分享所有的資源。而在日本,這是情義關係或者是“契約”性質的關係。日本人指出,一般而言,幫助這類近親並非是出於個人“恩情”,而主要是為了報答共同祖先的“恩情”。撫養小孩當然也是有責任所迫——當然,這是一種義務;而幫助遠房親戚,雖然也是出於同樣的道德要求,但卻是情義;在不得不幫時,人們就會說自己是“被情義所牽”,就像幫助自己的姻親一樣。7【7薩評:很多日本人本身是不喜歡這種義務的,所以“窮親戚”的日子通常都很難過。只是他們不能在外人面前表現出來,否則自己的名譽就會受到損傷。不過,一旦有機會,日本人還是願意想辦法推託這樣的情義。比如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日政府達成協議,一些在戰爭中流落中國的日本孤兒被接回日本。很遺憾,很多這種“歸國者”驚訝地發現,他們在日本的親戚不是熱烈地歡迎他們回到祖國,甚至是冷面相對,根本不認他們這些親戚,哪怕是親生兄弟姐妹也不例外。反倒是一般社會志願者給了他們大量的幫助。在感嘆世態炎涼的時候,他們沒想到自己的歸來讓小心謹慎的日本親戚已經在考慮會不會造成財產分割的問題,或者給自己找來“情義纏身”這樣的麻煩了。】
情義“最難承受”(3)
與姻親的情義關係相比,大多數日本人更重視重大的傳統情義關係,比如武士對他的君主及其同伴的關係。這種關係表現的是一個具有榮譽感的人對其上級及同輩人的忠誠。在很多傳統的文學作品中,這種情義中包含的責任都深為人們肯定,並將其作為武士的美德。8【8薩評:這種忠誠並不需要他的上級真正有恩於他,只要雙方有這個上下級關係就可以了。在日本傳統中,當等級和私恩衝突時,要求有道德的人要毫不猶豫地選擇對等級的忠誠。等級是日本傳統社會得以運作的基礎。】在德川氏還未完成統一大業之前的日本,人們甚至認為這是比“忠”還要高尚的美德,而“忠”在那時只是將軍的義務。在十二世紀,源氏將軍要求自己的一位大名交出他所庇護的一名藩主。那位大名寫了一封信,並保留至今。他非常痛恨對他情義的詆譭,因此拒絕以“忠”的名義而背叛情義。他在信中寫道:“對於公務,我個人無能為力。但品行高尚的人之間的情義卻是永恆的真理,它超越了將軍的權威。”最後,他拒絕對“所尊敬的朋友失信”。9【9薩評:這段文字引自朝河貫一《入來院文書》中對鎌倉幕府時代歷史的記述,當然發生這樣的情況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的薩摩藩本身就是和幕府不大和睦的地方政權,對將軍的“忠”也不那麼重視。】很多歷史故事都描寫了武士崇高的道德品行,至今仍為人所熟知。現在,透過潤色和加工,這些故事漸漸地變成了能樂劇、歌舞伎和神樂舞蹈。
其中最著名的是十二世紀一位名叫弁慶的浪人10【10薩評:浪人,指的是沒有所依附的主君,自謀生路的武士。】的故事。他力大無敵,但沒有其他資源可以利用。他曾寄住於一家僧院,但所有的僧侶都對他感到恐懼。為了蒐集一名封建武士所需的行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