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趙九福是高高在上的尚書大人,在家,他卻只是個平凡的兒子和兄弟,尤其是在爹孃面前的時候,他願意只當一個乖兒子。

只是時間畢竟太短,每每相聚的歡愉還未退散,離別的時光又再次到來,這一次趙九福的離開與往年不同,他不但自己要走,還要帶走家中的幾個侄兒。

這些年因為趙九福的大力支援,陳家村這邊幾乎家家戶戶都會送孩子進村學讀書,若是沒有天分的,識得幾個字也能謀一個好差事,若是有天分的,就算是家中無銀錢,村裡頭也願意給出一份束脩,只要自己有毅力也能堅持下去。

只是科舉一道艱難重重,當年趙九福能夠一路順利平步青雲,那是他兩輩子的堅持和系統的加持下才得來的,一直到現在,陳家村也沒有出現第二個趙九福。

近二十年的時間,陳家村統共也只多了三個秀才,一個舉人,其中一大半還都是趙家人,而現在趙九福要帶走的,正是這四個人。

其中考中舉人的正是趙老四和溫柔的親子趙順安,其實趙順安不管是聰明和學識都十分不錯,為人也頗為刻苦,不知為何運氣有些差。

有趙九福在,當地的知縣知府是絕對不可能故意為難趙家人的,但偏偏趙順安考秀才的時候連續考了三次,每一次都是半路生病不得不退出。

等到考舉人的時候又是如此,一年年下來若是旁人的話,恐怕也得心灰意冷了,不過趙順安被這般打磨了多年,反倒是有越挫越勇的精神。

於情於理,趙九福都想帶著趙順安進京,雖說會試還在兩年之後,但一來侄兒在身邊他能親自教導,二來也能讓趙順安熟悉京城的環境,不至於來一個水土不服。

至於其他三人,既然都考中了秀才,後頭肯定是要繼續應試的,這三個人中,有兩人都是趙家人,一個是趙九福的大侄子趙順德的大兒子趙明宇,一個是趙順昌的兒子趙明輝,他們都是十六七歲的樣子,能考中秀才也是聰明好學的。

不得不說,趙九福自己的兄弟姐妹裡頭沒有能讀書的,下一輩的侄子也一般,但因為有這個弟弟小叔在,他們倒是一門心思的盯著自己的兒子讀書。

這一盯倒是盯出了幾個人才來,反倒是比他們自己好一些,論起輩分來,這些孩子都是趙九福的孫子輩了,也難怪人家都說詩書之家靠的是時間積累。

另外一人卻是陳家人,論關係的話還是老陳氏祖孫,小陳氏的堂孫,反正也是喊趙九福叫外爺爺的輩分,一轉眼的功夫,趙九福還覺得自己是個小夥兒呢,結果這一次帶回去四個孩子,一個喊他叫叔叔,其餘的都要喊爺爺。

之前趙九福一直沒帶親戚上京,也是因為他公務太過於繁忙,還怕自己沒時間照看幾個孩子,這幾年他手頭的事情順當起來了,倒是起了這個念頭。

果然,他一說出來,幾個孩子還未說話,他們的親爹親娘倒是滿口答應下來,恨不得他們當天就走,誰都知道被趙九福帶去京城的意味。

只是趙九福提出將四人帶走之後,倒是有不少人覺得自家兒子也有讀書的天分,求上門來想讓趙九福也一塊兒帶走,在他們看來,四個是帶,五個也是帶,左右不差那一個人頭。

雖說村裡頭也有私塾,但裡頭的先生不過是個落地秀才,這麼大的年紀了還只能在他們村子裡頭教書,跟趙九福怎麼能相比。

這事兒都不用趙九福自己開口,老陳氏直接都給撅了回去,罵道:&ldo;你們一個個想啥美事兒呢,難道還讓我兒子給你們帶孩子不成,他們若是連個秀才都考不中,別說是去京城,就是去了西天佛祖那邊也鍍不了金光,早早的下地種田去反倒是實在。&rdo;

也有人心中不樂意,覺得自家兒子就是少了名師才考不中秀才的,又想著既然是親戚怎麼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