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娃之爭為中國長達三十年的引進外資的政策寫了非常有諷刺意味的長篇評論。

外資進中國以後搞“本土化”,第一個目標是研究中國“軟肋”,摸索如何控制中國企業;第二個目標是研究中國法律,鑽法律漏洞與設定契約陷阱。

觀察家們再也想不到,中國本土企業家的與世界五百強的較量,竟然是本土企業家用法律武器,戰勝了“本土化過度”、只懂得向政府告狀的五百強。

資本是有“本性”的,資本的本性在發達國家用嚴刑峻法被剋制,到了發展中國家一心想著露兩手,而且有不久前“堅船利炮”的歷史壯膽。資本來了中國,不但沒有把先進的東西灌輸給中國本土企業的動力,反而一心想著如果能長期生長在這種法治缺乏、符合其貪婪本性的溫床就好了。

分析跨國公司的幾個板斧我們就發現,超額利潤不是靠工匠精益求精的限量生產得來的,也不是靠“奢侈品”的市場定位與完美廣告得來的,而是靠壟斷、不公平交易、非法交易賺來的。這跟我們司空見慣的民營企業並無區別。資本的本質一樣,手段也相同,當然,技巧有高有低,工具有高有低,境界也有高有低。

試看他們如何槍殺了“所有權”和“公平交易”,從而得到超額利潤,手段大約有四:

一、胡蘿蔔加大棒。這是非常典型的手段。比如達能對付宗慶後伸頭亂刀,縮頭6000萬。

二、政府公關。外方利用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弱點如冗員、缺乏資金、需要技術升級等,和急於招商引資的心理,爭取與地方政府搞好關係(若條件適合,會採用賄賂手段),然後透過地方政府官員對中國企業施壓,以逼企業就範合資。

三、不公平交易條款。①合資優良資產,通常是中方企業具有核心技術和最贏利的部分,收編控制我方技術研發部門;②要求控股、獨資;③壓低中方股權估價;④控制企業經營權,如總經理、財務主管職位,獨攬零部件購置及產品銷售權;⑤外方派駐人員拿高薪;⑥大量裁員,逃避下崗員工的補償和社保費用。其中④⑤兩項通常成為合資企業虧損的主要因素。

戰爭警示:20萬合資企業何去何從(2)

四、拖垮蠶食。實現對合資企業的完全控制後,即可連年製造賬面虧損讓資產縮水,再提出增資擴股建議,拖垮中方意志,迫使中方出讓全部股權。

而低估資產,有以下幾種手段:

一、按賬面淨資產估價。企業產權定價談判,剝離不良資產成了標準程式。但不良資產與精華資產,原本是共生的,前者本是後者成本的一部分。把精華資產抽出來單獨定價出售,實際上構成資產低估,剩下的不良資產或破產逃債由中央核銷,或地方財政補償。跨國公司不承擔改制成本,最終丟給全國人民或本企業職工。

二、忽略無形資產。跨國公司不斷地呼籲中國尊重智慧財產權,但在收購中國企業時卻並不尊重中國企業的智慧財產權,不計算中國企業的無形資產。在我國,別說無形資產,連礦權都曾零價格出讓過。

三、缺少審查程式。許多民營企業家都在從事屬於工業體系核心的產業,如能源、鋼鐵、礦業、製造業等。在國外,如IBM和尤尼科收購案,儘管是私營企業公開競價出售,但美國政府仍以威脅國家利益進行審查,阻撓與中國企業的併購交易。經濟問題會經常牽涉到國家利益,這都是政治問題。必須高度警覺,也不能任由“崽賣爺田心不疼”!

四、損失配套資源。企業需要水、電、氣和上游產品,會製造環保問題,會消耗大量其他資源。企業營利需要的是優勢產品和品牌,如果做帳做虧,那地方政府就是雙重的淨損失,損失了政績,背上了包袱,還把自己的奶給別人的白眼狼孩子喝。

外商對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