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不可能有感情,用一點錢把企業收購了,錢賺夠了就走人。即使不走人,也壟斷了大部分市場,而我們自己的企業在螺螄殼裡做道場。合資企業的初衷都很美好:補充企業資金不足;引進先進管理和技術;提高競爭力,激發企業進步;促進國有企業產權多元化。但結果呢,往往沒有得到技術,連自己原有的產品都丟了;沒有得到稅收,合資企業虧損,變獨資後也拿不到多少稅;沒有增加就業,反而因外資裁員背上包袱;對行業自主創新能力造成難以挽回的影響,同時也削弱了政府貫徹產業政策的能力——行業排頭兵企業是國家組織新產品開發的牽頭單位,也是貫徹產業技術進步政策的基礎。被外資併購後,行業聯合研發也就失去了依託。

因此,我們在很大程度上被外資利用,受其盤剝。合資的合同條款不利於中方,導致外資絕對主導合資企業;合資企業多數從事非核心部件的配套生產,即使是從事核心部件生產,也多由外方技術人員佔據核心崗位,因此合資無法真正引進技術;合資公司享受兩免三減稅收優惠,國家及地方稅收沒有得到增長;在相當一部分合資企業中,還以關聯結算(高價進口裝置零部件、低價出口產品)控制合資公司不盈利或少盈利,故意把賬做虧損,把收入轉移到境外總部。一些案例表明,國企被外方控股後,上交稅費還不及賤賣國資損失的零頭,通常還把一半以上的職工趕走下崗——就這樣,外資獲得了超額利潤。

合作應該是平等互利和雙贏,但摸著石頭過河的中國也應自問:“連產權都送給狼了,哪來的雙贏?”

因此,本土企業需要控制經營風險、法律風險,才能保證本企業的合理利潤。從操作層面講,這需要有本行業的經營專家與法律專家主刀的談判小組;從宏觀層面講,與技術高超、經驗豐富的跨國公司過招,一方面能夠促進發展中國家法治意識、法治水平的提升,一方面真槍實彈的競爭中,大批的企業會敗走麥城,甚至慘遭屠戳。

戰爭警示:20萬合資企業何去何從(3)

這是一切進步都需要付出的代價。

自身經驗積累決勝全球競爭

中國企業對抗跨國資本,就要佔盡天時地利,保住本國市場,形成自主的品牌與技術。宗慶後用毛澤東思想指導企業管理與營銷,為他的工廠塑造本地特色的全員持股、家長式管理模式,用傳統智慧與文化迎接“外來合作者”,無論是合作還是對抗,最終他都成功了。宗慶後的啟示就是,堅守著中國智慧與文化,適應新競爭時代的要求,對不可預測、充滿機遇的未來,去理性嘗試。

達娃之爭之前,中國民營企業家最大的敵人就是不自信。由於近代中國經濟落後,人們在許多領域都存在著不自信的情況。

現代國家政治侵略會先從思想著手,擊潰一個民族的自信;經濟滲透與競爭也是同樣:打擊對手企業的自信,可以爭得行業與市場的主導權。

梁啟超曾憤然地寫道:“西人之侮我甚矣,西人之將滅人國也,則必上之於議院,下之於報章,日日言其國政之敗壞,綱紀之紊亂,官吏之苛黷。其將滅人種也,則必上之於議院,下之於報 章,日日言其種族之獷悍,教化之廢墜,風俗之糜爛,使其本國之民士,若鄰國之民士聞其言也。仁者愀然思革其政,以拯其難,鷙者狡焉思乘其弊,以逞其志。夫然後因眾人之慾,一舉再舉而墟其國,奴其種,而儼然猶以仁義之師自居。”大致意思是說西人辱我太甚,他們想滅哪個國家,由政治家、媒體出面,說這個國家*、全是惡吏;他們想滅亡一個種族,同樣由政治家、媒體出面,說這個民族沒有文明、道德敗壞。然後各國民眾聽了,仁人志士就想著策動革命,拯救民族,小人就想著乘虛而入了。利用民意就可乘勢將這個國家焚為廢墟、種族淪為奴隸——而儼然猶以仁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