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18原型槍在被測試時,使用的是雙排彈夾,但是德**方堅持要求採用一種32發的蝸牛狀彈鼓,這種彈鼓最初是為盧格P08手槍設計的。然而這種笨拙的彈鼓導致整支槍使用起來極為不便,而且相當不可靠,反而成為了該槍主要的缺陷。在一戰結束後不久,施邁瑟把他的槍重新換回了更方便可靠的彈夾。第四路軍的mp18就是採用彈夾的這種。在中國俗稱花機關。

mp第一款真正的實用衝鋒槍,其設計被後來的許多衝鋒槍所借鑑。宋哲武需要的新式衝鋒槍自然也要以它為藍本。

只不過,mp18的口徑是很惱人的9x19mm盧格/巴拉貝魯姆彈,現在國內根本就沒有這種口徑的彈藥,宋哲武的幾千支mp18的彈藥,都是靠進口。

關於衝鋒槍的設計要求,宋哲武的要求很簡單:射程不低於200米;射速700…900發/分;要使用第四路軍廣泛使用的毛瑟手槍,也就是駁殼槍的7。63mm一樣的口徑;以便於統一彈藥;全槍重量要儘可能的輕,最大重量不得超過5公斤。

宋哲武之所以提出上述引數,是因為他很喜歡後世蘇軍著名的ppsh41衝鋒槍,也就是波*沙衝鋒槍,這幾項引數基本就是波*沙的變形版。

PPSh41大部分零部件都採用鋼板衝壓、焊接、鉚接製成,具有結構簡單、易於大量製造、火力猛烈等特點。PPSh41在150~200米的距離上準確度極高,高達900發/分的射速,使得在射程內的目標完全沒有生還逃脫的機會。

宋哲武看中的就是它製造簡單,可靠性高,火力猛的特點,這正適合他現在的條件。

後世德軍的mp40、stg44、美國的湯姆遜、英國的司登衝鋒槍,雖然製造精密,可是造價也很高。比如美國的湯姆遜,在四十年代每支就高達200美元,而波*沙的造價僅僅為湯姆遜的八分之一。

這正是最適合宋哲武這個“窮人”的武器。

在火炮方面,原太原兵工廠已經可以仿製生產各型迫擊炮和75mm以下山野炮,周立群他們接收太原兵工廠後,在火炮方面的力量更強,現在已經具備研製更大口徑火炮的能力,只不過周立群告訴宋哲武,現在還無法大批製造大口徑火炮,主要原因就是炮管鋼材的原因。

王學智已經帶著一批漢陽鋼鐵廠的工程技術人員,以及一大批熟練技術工人應約來到了太原。

王學智現任北方鋼鐵公司總經理兼總工程師,他和董登山等人,以及東北來的幾個白俄、猶太工程師們組建了一個鋼鐵研究所,專門負責研究鋼鐵裝備的生產製造,以及特種鋼鐵合金的研製。

這次,李如娟和王動兩人從歐美聘回來的冶金專家們的到來,讓這個研究所的力量更強了,生產一些普通合金已經完全沒有問題,但是生產高階合金鋼暫時還不行。比如大口徑火炮炮管鋼,他們現在就拿不出來。

宋哲武知道,要研製特種合金鋼,這還需要時間。雖然現在不僅是武器製造,就是民用生產也急需,比如軍民兩用的高速軸承鋼。這已經成為制約它發展國防工業的一個瓶頸。

感謝“70生人”和“cn2541”書友的打賞誰能給幾張月票充充門面就更好了哈哈哈

第四百零三章佈局窮人的武器要便宜(二)

第四百零三章佈局窮人的武器要便宜(二)

這次李如娟雖然從歐洲買回來一批105mm和150mm高強度無縫合金鋼管,可是數量不多,只夠製造幾十門火炮用的。

因為這種合金鋼材太過昂貴,要想大規模製造火炮,僅靠購買炮管鋼是不現實的。少量試驗製造,積累經驗還可以。

不過,雖然大口徑火炮受制於合金鋼材,可是7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