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本來袁博朗也想用糧草來逼迫花集安退兵。但花集安就是有自己的辦法,軍前有規矩,任何糧草供應,無須從長安徵調,直接可從地方運往前線。也就是說,花集安想調糧食,也可以用自己中軍主帥的身份,從地方調糧。
本來袁博朗覺得地方那些官吏應該都很老實很乖,不敢跟朝廷為敵,但他忘了,現在不但劉愈的舊部屬控制著邊軍,如今江南、淮南、江右等地,也是在劉愈舊部屬的掌控之下,從江南往北,淮北山東這些地方,也忌憚于軍權的壓力,這些地方的官員,在得到邊軍調糧的命令之後,都是不敢怠慢,馬不停蹄就將糧食運到前線,甚至比朝廷之前調糧都要積極。
軍令大於山,至於朝廷的命令,對地方官吏來說等於是一紙空文。
到這時,滿朝文武大臣才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機。他們以前顯然低估了劉文嚴的權力,當初劉文嚴在京城賦閒時,他們只當他是一個權臣看待,現在看來,劉文嚴的特權已經大到可以做一個無冕的帝王。可惜,這一切是在劉文嚴不在的時候才體現出來。
現在無冕的帝王變成花集安,他可不會給新皇什麼面子。
“要是師傅在就好了。”蘇彥在不得不在給花集安委任狀上蓋下玉璽的時候,才感慨道,“要是師傅在,他有什麼事,一定跟朕商議。做什麼事也不會讓朕為難。”
邊軍在得到援兵和糧草供應之後,如虎添翼,馬不停蹄開往草原腹地。
邊軍將士就好像猛虎一樣,不給草原人任何生機,但凡婚潮軍隊掠過,牲畜無存。花集安也知道草原補給的困難,他下定心思要以戰養戰,用突厥人的牛羊肉,來當順朝軍隊的軍糧,只有這樣,才也許真的有機會能搗破突厥王庭。
此時大順朝征討大軍,主帥花集安,副帥閔少頃和齊方,中軍營帳並非全都是劉愈的嫡系,花集安用人很有哲學,他善於調動一些邊緣人物的積極性,讓他們感受到主帥的信任。尤其是花集安對何茂的重用,令邊軍將士感受到花集安與眾不同的地方,他既不像閔少頃的強勢,又不像劉文嚴的冷漠,他更像是三軍的大家長,處理事情井井有條。任何中上層將領,但凡有事情要找花集安,都可以見到,也會傾聽這些將領的意見和建議。
在劉文嚴和閔少頃相繼離開帥位之後,大順朝軍隊前所未有的齊心,所有人似乎都懷著一個目的,那就是搗破突厥王庭,讓突厥這個名詞徹底成為歷史。同時也是告慰劉文嚴的在天之靈。
但他們顯然忽略了突厥人對草原的經略。
草原之大,也完全超出了這些人的想象,那簡直比華夏的故國,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進入草原腹地之後,一些困獸猶鬥的突厥部族讓花集安以為突厥人不過如此,但越往北,遭遇的抵抗越強烈,突厥人集合起來的軍隊也愈加強悍。在草原上,漢人的身體素質並不佔優勢,雖然順朝軍隊糧草充足,但畢竟是無法得到彈藥補充的,使得大軍也不得不停止前進。
花集安這時才理解當初劉文嚴要調查突厥王庭的苦心,若是這麼在茫茫的草原上尋找,也無法找出突厥人的老巢,只有確定了方向,才有一戰定乾坤的一天。否則,突厥王庭不除,突厥人更加會誓死保衛他們的故土,順朝軍隊遠征在外,總有疲乏不支的一天。
轉眼七月下旬,一次軍事會議之後,各方訊息仍舊無法總結出突厥王庭的位置,花集安獨身一人走出中軍大帳,趁著夜色,對著漫天星空道:“將軍今何在?若是將軍在天有靈,不知可否指點迷津,讓我等早些圓了將軍這未了遺願?”(未完待續。。)
第三百三十一章 草原上的野人
一個人過野人的日子很不好過。
在茫茫草原上,一望無際草連著綠色,綠色連著灰濛濛的天空。如果是晴天朗日劉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