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東北大亂燉(第1/4頁)
章節報錯
鐺~鐺~鐺~急促的警鐘敲響。
聞聲,城外散落的人影如百舸爭流,向著永明堡方向奔跑。
一隊騎兵飛馬入城,俄力喀快步走入督府,“臺吉,敵軍統帥乃老奴次子代善,副將阿敏,何合禮。阿敏一部去了小海方向,代善部距我城已不足二十里!”
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
說來,瀛州軍還沒有同建州軍真正硬碰硬的打過,打草谷不算,那些都是散兵遊勇,或者乾脆就是普通百姓。
李成梁的兒子李如柏曾說,“一奴抵十倭”,這一次倒是要見識一番建奴的真本事。
“俄力喀,乃木爾,南北二堡民壯就交給你們了。傳我將令,殺奴一籍,賞十個銀元,戰後以軍功論品,編入正軍,薪俸等同!”
“另外,我懷疑民壯中有人被建奴收買,你們要小心仔細了。有異常者,就地格殺!”
“是!”
海參崴位於一葫蘆瓢形半島,葫蘆嘴處一城兩堡,由南向北依次排列,扼守半島出入口。
半島北部為寬三里海灣,西部南部為汪洋大海,僅有幾處望樓,並無防禦設施。這也是瀛州慣常做法,因為海軍強大,敵從海上來就是找死。
但在北疆,這般設定就有了問題。
進入十一月末,北部水道就會被冰封,人馬可過,如同平地,冰層要三月末方才能融化。
外海雖不會完全冰封,但碎裂浮冰卻會鋪滿沿海,船隻難行。
進入冬季,海上不能補給增援,陸地又要面對兩個方向的防禦,這就是防禦漏洞。
不過在最冷的幾個月,狗熊都要冬眠,人短暫出門可以但長途行軍卻極難,不要說在外過夜,便是呆在家裡,一個晚上的極寒,人畜皆死也不是什麼新鮮事。
以道理來論,也不需太過擔心敵軍橫跨水道攻打腹地。
只不過近幾日水道已見薄冰,幾乎不見水流,這令馬時楠有些擔憂。
如果老天爺不賞臉,真個一晚上大降溫,永明城的防禦壓力將倍增。
天近日中,數不清的身影從山嶺密林中湧出,鋪天蓋地殺來。
馬時楠舉起望遠鏡仔細瞭望,情緒霎時被調動起來。
建州軍佇列嚴整,旗甲鮮明,行進間伴著殺氣,確實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而且是精銳。
披甲兵皆騎戰馬,棉甲罩身,許是為了保暖,有人棉甲外又罩著皮毛大氅,甲冑上的鉚釘閃爍著銀亮光澤,時而刺目。
這般裝扮,平白將人的體型放大三分,人人虎背熊腰,如同直立的狗熊。
有理由相信,這些棉甲相當一部分來自於大明,太特麼相似了,簡直就是一樣。
就在密林邊,建州軍主力停下腳步,就著地勢設立營地,一部人馬前出,馬踏薄雪,來到城池二里處擺開陣勢。
天空少雲,視線極佳,望遠鏡裡,敵人眉眼可見。
為首幾個甲冑與常人明顯不同,戰馬也高過尋常一頭,料想應該是建奴首領。
這個距離,早在12斤口徑以上火炮有效射距之內,還真是無知者無畏。
這也難怪,明軍的竹節炮,佛郎機炮最大也就這個射距,而且準確度堪憂,建奴按著經驗判斷這是安全距離,有恃無恐。
這種事,馬時楠在南洋見的更多,有土著竟然呼啦啦走進百米之內擺陣勢。
敵軍人人配弓,甚至那些幹雜活的包衣阿哈也是如此。
不得不說,建州將弓箭運用到了極致,重箭箭桿長度接近一米,直射射程200米,拋射射程可達350米,一般棉甲是扛不住的,要雙甲才可。可身穿雙甲又會對行動造成嚴重遲滯,影響戰鬥力。
總之,明軍在女直重箭下沒少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