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涉及的歷史、民俗、地理等各種讀者不易理解的難點都做了評註,語言生動翔實,意思準確明瞭,為讀者理解作者的意圖掃清障礙。薩蘇先生又從多年來收藏中,精選出進百餘幅與文字內容相關的珍貴圖片作為本書插圖,很多都是國內首次刊發,既提高了本書的可讀性、收藏性,又更方便讀者的理解、體會。

作者介紹

魯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美國當代著名文化人類學家,1887年生於紐約,1948年病逝。1909年畢業於瓦薩爾學院,獲文學學士學位;1923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獲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

薩蘇,本名弓雲,漢族,祖籍燕趙,生於北京。1992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家學淵源,敏古勤思,雖十數年來一直從事電腦工作,卻在文字創作中多有建樹。現旅居日本。

劉峰,畢業於西安外國語學院,現供職於某軍事院校,主要翻譯作品有《美國能源法案》、《北京的衚衕》等。

《菊與刀》目錄

第一章 任務——瞭解日本 1

第二章 交戰中的日本人 33

第三章 各安其位 71

第四章 明治維新 121

第五章 歷史和世界的負恩者 157

第六章 回報萬分之一的恩情 183

第七章 情義“最難承受” 213

第八章 維護名譽 231

第九章 人情世故 281

第十章 道德的困境 309

第十一章 自我修煉 359

第十二章 兒童教育 395

第十三章 投降後的日本人 461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角度影響高度

作者:斷劍

當今的中國人談起日本,恐怕都有一種複雜的情感,學者余英時對此的形容是“羨憎交織”,應說是頗為傳神的。憎者,遠有侵華日軍之兇惡殘暴,近有日本“右翼”之上躥下跳;羨者,早時是明治維新之富國強兵,近日是戰後日本之經濟騰飛。遍觀四周,大多數中國人談日本都不離這兩種情緒,甚至往往只剩下了這兩種情緒。

眾所周知,日本十分注重對中國的研究,在日本有關中國各方面的著作、文章和普及讀物可謂汗牛充棟,其中不乏讓中國人為之汗顏的經典作品。但如在中國想找研究日本的書籍,則不得不讓我們汗顏不止,因為時至今日,國內所能看到的研究日本的權威著作,仍是60多年前一位美國老太太寫的《菊與刀》。

《菊與刀》是美國女學者魯思·本尼迪克特應美國政府之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為美國政府撰寫的一份對日本的研究報告,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菊與刀》竟一舉成為研究日本和日本人的最著名也是最權威的著作,即使是60年後的今天依然如此。

《菊與刀》在國內已出版過多個版本,都是直接的翻譯,少有變化。為名著做評註常見於中國古籍之中,為譯著做評註是比較少見的,尤其是這樣一部美國人寫日本人的著作竟由一箇中國人來做著,可謂別出蹊徑、獨樹一幟,相信會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薩蘇是近年崛起的網路作家,其文風輕鬆幽默而又不失大氣,其人在日本生活、工作多年,觀察日本和日本人自有其獨到的視角。讀《菊與刀》我們往往會沉溺於對日本和日本人的思考,而在這部薩蘇評註的《菊與刀》中,薩蘇還透過評註為我們展示了這本書的本質——美國人眼中的日本和日本人,而這則是以往的譯著讀者所往往忽略的。難怪薩蘇將這部薩評版《菊與刀》稱之為“三國演義”了,也正是這“三國演義”裡的三種不同的角度,為我們樹立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