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最後一口粥,小菜嚼得嘎嘣嘣脆響,“我倒是想再回學校上課都沒機會,你們培訓一年就可以工作,還覺得是在受罪!我說老三,你要是不想去,乾脆我們換換,你去十三所怎麼樣?”

“想得美!”陳建強和二哥搶著用洗臉池,衝著房外吼了一嗓子。

陳中和翟潔看著幾個孩子鬥嘴,笑得很是滿足。

幾個孩子都有了工作,他們這輩子就再沒有讓他們操心的事了。接下來,就是給老二、老三、閨女找個稱心如意的物件,能夠讓他們早些抱上孫子,就心滿意足了。

一家人吃過早飯,建軍、建國、建強,還有嫂子戴靜向老兩口告別。他們下了樓,和幾個同樣去上課的單位子弟打著招呼,從車棚取出才買的三輛28圈腳踏車,大哥載著戴靜,建軍、建國各騎了一輛,一群人彙整合小小的車龍,朝市裡趕去。

經過和公交公司的協商,公交車終點站延長到了研究所門口。公司員工進城再也不用徒步一里多路,才能趕上車。但這次公司所有員工家裡幾乎都把自己的子女報了上來,少則一個,多的就像建國他們一樣三四個人,這麼多人,公交車根本坐不下。所以大家幾乎都不約而同地買了腳踏車,結伴騎車進城。

也全靠研究所現在紅火,這批腳踏車還是市供銷社特批,要不大家就算有錢也買不到。

年輕人精神頭足,十幾裡地大家一路說說笑笑也就過來了,並不覺得辛苦。到了去往十三所的岔路口,戴靜從丈夫的車後座跳下來,找了個相熟的好友搭她一段路,建軍一個人晃悠悠朝十三所騎去。

研究所租借的是一個破舊工廠。

工廠年頭很老了,廠區圍牆都垮了一段,公司臨時釘了個木柵欄,反正就是個意思。大家都是成年人了,真要溜號,靠一堵牆也關不住。不過溜號太多就會被開除,這可不是國營工廠想來就想走就走,在私人企業的嚴格管理制度面前,眾人誰也不敢拿自己前途開玩笑。

廠不大,也就三畝多一點,厂部是一棟紅色九孔磚修建的老式筒子樓,三層樓二十一間房。半個月前,他們一起動手將樓房重新粉刷了一遍,今後一年,這就是他們的教室。

廠裡的生產車間,原來的裝置已經搬走。公司找人重新作了改建,劃分出機加工、鉗工、精加工、板金、焊工幾個小車間,還專門搭建了熱處理爐,完全是一個完備的小型機械加工廠,可謂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就在廠子後面的一小塊空地上,還另外搭起了一個簡易棚,這裡將用作青工電子實踐課程的實習地點。

原來的質檢科改成了化學實驗室。

經過一番修整,這個老舊的工廠搖身一變,就成了一個裝置精良、專案完善的技工學校。

陳建國他們到學校的時候,已經是七點三十六分。

技校內已經到了許多人,這裡面有公司內部員工的子弟,也有市裡介紹的,還有透過市勞動部門招收的待業青年。

外面的人,陳建國等員工子弟已經開始用這種方式,將他們和新來的劃分為了不同的小團體。看到他們到了,其他的內部員工子弟都紛紛向他們打招呼,那些關係戶也對他們比較友善,但從外面招收的人卻聚整合一團,對他們不理不睬。

七點四十五,喇叭裡開始響起運動員進行曲,本就在外面的眾人迅速按照所屬班級排成佇列。奏國歌、升國旗,早操,例行的早操結束,大家三三兩兩回到各自班級,準備上課。

這一切,讓他們感覺自己好像重新回到了學校。

八點一刻,上課鈴響起,陳建國等正在說話的人都安靜下來,端端正正坐在位置上,等待老師到來。半個月時間,大家從感到彆扭到習以為常,接受得很快。

第一節課是數學課,這也是大家最討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