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深山大澤,實生龍蛇。”(《左傳&;#8226;襄公二十一年》)
自古以來,巴蜀地區、雲貴山區及鄰近的三峽一帶,就是中國境內恐龍和古生物化石分佈最為集中的地方。這裡出土的“龍骨”,曾被視為上品。南北朝時期的著名藥物學家陶弘景,曾提到龍骨“多出益州梁州間,巴中亦有”(《本草經集註》),他講的益州和梁州,指的是魏滅蜀漢以後將原蜀漢故地分解而成的益、梁二州,實際上就是秦嶺以南巴人居住的地方。古籍記載,這一帶的“龍骨”之多,令人稱奇——“晉、蜀山谷……隨地掘之,盡皆龍骨,豈真龍之骨有若此之多,而又皆盡積於梁、益諸山也”(明&;#8226;《本草匯言》)。
當洪水退卻,或遇山體滑坡,那些侏羅紀時代留下的、綿延數十米的古動物脊椎遺骸便裸露出來。有經驗的獵手,會輕易分辨它們與普通岩石的區別。古籍不乏這樣的記載:
“五城縣……有水通於巴。玄武山……在縣東二里。其山六屈六起。山出龍骨。雲龍升其山,值天門閉,不達,墮死於此。後沒地中。故掘取得龍骨。”
——(《華陽國志&;#8226;蜀志》)
“五城縣”即今四川德陽市中江縣。這是我國曆史上發現恐龍化石的最早記錄!
可以想見,我們的先輩們在最初見到這種龐然大物時,經歷了怎樣的心靈震撼!古代巴人在現實中沒見過如此巨大的動物,而當時龍的概念還尚未形成,只能認為是大蛇。因為對其大小難以度量,聰明的巴人就用更常見的“象”作為參照。“巴蛇食象”四個字,實際上是巴人留給後人的一張對比圖片!而“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這句話,也成了後世迷信“龍骨”治病的理論依據。
蛇是十分常見的動物。如果僅僅是地頭之蛇,把它安在大神伏羲身上,並不見得如何恭敬,除非這種“蛇”十分特別,或者現實中根本看不到!“因風而化蛇,乃漸成為龍”,聯想到前面對“巴蛇食象”的解釋,我們若有所悟:也許巴人和苗蠻所崇拜的,並不是普通的蛇,而是古人們在恐龍骨骼基礎上附會出來的一種超越現實的神靈——龍。因巨骨而聯想到大蛇、因大蛇而附會為蛟龍,恐怕是中國人對“龍”的最初印象。
原來,所謂的“巴蛇”,其實就是最早的“龍”!而“巴”字的形狀,應該就是 “龍”的雛形!
“龍圖騰,不拘它區域性的像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魚、像鳥、像鹿都好,它的主幹部分和基本形態卻是蛇。”(聞一多《從人首蛇身象談到龍與圖騰》)
在古代的南方人眼裡,蛇本來就是世俗化了的龍。甚至直到今天,南方人仍將蛇視為“小龍”,這種對蛇帶有些親近和褒揚意味的觀念依然存在。也許正是這個原因,越來越多的人把羲皇尊為中華的“龍祖”。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巴人才是最早的“龍的傳人”!
如果說共同的信仰,還不能說明務相和伏羲有什麼關係,那我們再來看:最古老的《洛書》中,也記載著“三皇”的故事。
“《洛書》曰:‘人皇始出,繼地皇之後,兄弟九人,分理九州,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輔。’華陽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國,則巴蜀矣。”
——(《華陽國志&;#8226;巴志》)
我們已經知道,“人皇”就是伏羲。《左傳&;#8226;襄公四年》斷言“茫茫禹跡,劃為九州”,看來誇大了禹的功勞,這項工作似乎早在伏羲時代就完成了。和海神波賽冬管理亞特蘭蒂斯的方式一樣,傳說“龍生九子”的伏羲,和他的八兄弟“分理九州”,其中之一,就管理著“華陽之壤”和“梁岷之城”。 “華陽之壤”即囊括了後來巴國的地盤。華陽,即華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