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日益完善對他們使養兒防老的觀念淡化,這都是生育意願降低的原因。
那麼養一個孩子要使家庭支出多少呢?最近中國社科院創辦的《青年研究》上刊發了徐安琪的一篇《孩子的經濟成本:轉型期的結構變化和最佳化》,該文稱:“從直接經濟成本看,0~16歲孩子的撫養總成本將達到25萬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則高達48萬元。估算30歲前的未婚不在讀的子女的總成本達到49萬元。這還不包括社會贈送、學校免費、春節壓歲錢等5萬~6萬元的收入。”成年的未婚子女有85%仍需要父母支出部分乃至全部生活費,不在讀的未婚子女竟然每年人均花掉父母1�4萬元。《養大一個孩子平均要花49萬》,《現代快報》2005年2月13日第6版。
一份自稱是“比較典型的中產家庭在孩子身上的花費表”則是這樣的:家庭平均月支出總計18000元,全年22萬,兒子現年10歲。
中產階層文化資本的傳承(2)
學雜費與贊助費(含購買文具、課外學習及贊助學校)5萬元/年
服裝約4000元/年
零食約1200元/年
日常餐飲2400元/年
娛樂費用(包括買玩具、遊戲軟體、書、去各種娛樂場所、旅遊)約2000元/年
其他雜費1000元/年
一年總計約60600元,每月平均5050元這份資料來自殷一平的《高階灰——中國城市中產階層寫真》,一個孩子的正常費用計劃相當於一個成年人的費用,這種花費還不包括要為孩子今後接受高等教育所作的積蓄,以及孩子的醫療健康保險,參加各種學習班學習電腦、小號等的費用。
一些家庭交納價格不菲的擇校費以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而家庭收入再高一些的家庭,則會選擇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如果是沒有選擇擇校,也沒有送孩子上私立學校的話,家長也會用其他的方式來強化對孩子的教育,比如請家教,增加課外輔導。
中國人始終把孩子當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對孩子的前途抱以很多的關注,寄予很高的期望,乃至給以過多的關注。一位母親在向外企老闆請假時,對方不解:“你女兒考試你請假幹什麼?”這位母親說:“我只有一個女兒,她的成敗對我很重要,我是她的親人,這種時刻我應該在她身邊。”中國為人父母者最大的歉疚是他們認為本可以為孩子做的卻沒有做,有時候本是力所不能及,他們仍然會責怪自己,他們覺得作為父母應該為孩子付出一切。
中產階層家庭一般並不指望孩子將來能夠有傑出的成就,他們也知道,這很難,但是,他們希望孩子至少能夠棲身社會的中產階層,他們對子女的教育尤其重視,關鍵還在於,身為中產之家的父母深知孩子若要在將來躋身中產或更高層,需要具備相當強的實力,必須從小就為孩子打好基礎。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家長可謂殫精竭慮,對於年齡在30~50歲的中國中產階層來說,做父母的能力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給予足夠的重視。除了經濟上的考慮之外,更多的支出是感情與心理的付出,對於任何處理好對孩子的期望值的問題,應當對孩子承擔多少責任,是否應當把孩子作為自己的情感支柱,能否接受孩子與自己是平等的這一事實……凡此種種,較低階層家庭的父母可能對此不會做更細更深的設想,他們可能會更奉行“順其自然”的法則,因為他們既沒有足夠的金錢提供給孩子,也不能為孩子提供更多的知識和心理上的指導,但是對時刻感受到工作上的壓力的中產階層來說,這些問題卻是他們不得不經常要面對的問題。
此外,中產階層家長還會在文化資本傳承的內容,也就是“教孩子什麼”這個問題上犯難:信仰、知識還是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