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事的手段?文化資本是一種象徵性的財富,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在子女的社會化過程中無處不在。對一個處在家庭文化氛圍中的人來說,知識的傳授可以從如何握叉子到有關男女的道德行為的概念。丹尼斯·吉爾伯特等人指出,兒童對於社會分層、對於品質、聲望的階層區分均會受到成年人的影響。丹尼斯·吉爾伯特、約瑟夫·A�卡爾:《美國階級結構》,第140頁。

顯然,一個家庭中的父母言傳身教什麼,孩子就能夠學會什麼,尤其當他們還是一張白紙的時候。到底怎樣才能做一個好的父親或者是母親呢?現在市面上流行種種有關教子之方的書籍,其讀者群主要就是對於如何教育子女充滿疑慮、誠惶誠恐的中產階層父母。一位中產階層朋友曾經說,每次談論的話題一涉及子女教育問題,往往就會引來火熱的討論,每個人都有好多話要說。我想,這與今天的教育物件大多是獨生子女有關,在一個把孩子的未來與自身的成就緊密相連的社會中,孩子的未來往往就是自己的未來,因此,對於子女的教育是成功還是失敗,往往意義重大。

中產階層一般都比較重視言傳身教,事實上,他們由於工作壓力,經常得回家繼續工作:看書、備課、改稿等等,有的還得繼續聽課充電。這種學習的習慣,就是一種客觀化形式的文化資本,一位在出版社工作的母親N10說:“教育小孩就是在言傳身教,比方說,小孩在做作業的時候,我們在旁邊看看書,哪怕看看稿子,對小孩都會形成一種榜樣的因素。你在旁邊看電視,幹別的事,最後的效果還不如你拿本書在旁邊看呢。對孩子的教育就是在潛移默化、言傳身教上面。”

在電話調查中我們發現,受到良好教育的中產階層在輔導孩子學習上比非中產階層更加用心。

表6…1輔導孩子功課單位:%中產非中產中產非中產經常65�454�3從不20�124�9偶爾14�520�8總計 100�0100�0

中產階層自身具有文化資本,同時也具備教育的能力,那麼他們進行文化資本傳承的過程中遭遇到什麼?中產階層進行文化資本傳承時遭遇到的最大的歷史事件應該算是計劃生育政策,他們的子女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對大家庭文化制度有著強烈的偏好,這使得我國有濃厚的多子女生育文化,崇尚“多子多福”,對於家族文化的傳承有強烈的願望。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很長時間,政府對快速增長的人口也沒有采取抑制措施,甚至加以讚賞與鼓勵,在“人多力量大”的時代,馬寅初提出人口要控制的觀點還受到批判,導致人口嚴重失控,直到1972年,國家才確定逐步推行計劃生育政策,1979年,國家正式推出了計劃生育政策,到1980年,將此項政策的推廣率定為城市95%,農村為90%普及率。如今,在計劃生育政策實施20多年來,廣大城市居民一般都很好地奉行獨生子女政策,只生一個(但是在農村,尤其是在欠發達農村地區,則生育兩胎甚至三胎以上的情形還很普遍。生育觀念的差異也是導致城鄉貧富差距拉大的各種因素之一)。計劃生育帶來的不僅是大量的獨生子女,同時也帶來了對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

中產階層文化資本的傳承(3)

瑟羅指出:“教育成了保持個人競爭力的防衛開支。”張人傑主編《國外教育社會學基本文選》,第246頁。可以說,獨生子女承載了家庭所有的希望。如果說以往的多子女家庭使父母無暇顧及孩子,並且同時也無力於對孩子給予過多的關注的話,現在普遍的情形是,望子成龍的願望成了催逼子女成才的壓力,子女的學業成就是大多數父母最大的希望;也是家庭理所當然的中心,孩子的學業成就成了衡量孩子是否聽話、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