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之本根及其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在一定意義上也是道德的本體和道德的主體。所謂“體用不二”,也就是肯定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是為了在物慾橫流的世界重新尋找“人生本質”和“宇宙本體”。熊氏認為,吾人與天地萬物所同具的仁心本體,內蘊著極大的力量,可以創造出、生化出整個人文世界。他高揚了仁心本體剛健、創生的特質,實際上是以積極的人生態度、生命意識和人本精神去面對世界,創造世界,同時又主張不被人們創造出來的物質世界和人文建制所異化、所遮蔽,以致忘卻、淪喪了人之所以為人的根基。
1956年,熊十力完成了《原儒》一書的下卷,並將上下卷同時印刷出版。全書共33萬餘字,重點發掘了儒學中有價值的部分,並按照自己的理解,以“六經注我”的精神,重新闡釋了儒學經典和儒學史。這一鉅著是熊十力作為新儒家學者的又一重要成果,繼此書之後,熊十力又以超凡的毅力和速度完成了《體用論》、《明心篇》、《乾坤衍》等著作的撰寫。
《體用論》集中表達了熊十力的哲學創見,特別是“體用不二”的學說。熊先生說:“此書之作,專以解決宇宙論中之體用問題。”“本論以體用不二立宗。本原現象不許離而為二,真實變異不許離而為二,絕對相對不許離而為二,心物不許離而為二,質力不許離而為二,天人不許離而為二。種種原理,皆稟《大易》之辯證法。”
在晚年出版的《體用論》一書的《贅語》中,熊十力明確指出:“《新論》(指《新唯識論》)兩本(指語體文字和文言文字)俱譭棄,無儲存之必要”。這話,他也成書之後多次對友人提及。
熊十力的《明心篇》是熊十力晚年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本書主要討論心性論與認識論問題,發揮生命體驗的形上睿智,對本心與習心、科學與哲學、科學的心理學與哲學的心理學、精神與物質、知識與道德、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之關係都有深入的探討。書末附錄《書札六通及體用論佛法上下兩章補記》一文,均系《體用論》出版之後的答疑之作。
熊十力的“體用不二”之論,成為整個當代新儒學思潮“重立大本、重開大用”和“保內聖,開新外王”的濫觴,亦成為這一思潮的基本思想間架。
綜觀熊十力哲學,大致經歷了由融儒入佛到儒佛同參,再到融佛入儒、歸宗儒學的演進歷程。其一生為學,融貫中西,平章華梵,摒棄陳說,絕少依傍。其哲學思想雖有不少侷限,但他以其廣闊的文化視野,獨具的哲人慧思,提出併力求解決的人生問題與文化問題,諸如人的終極關切、人與自然的關係、人的困惑和疏離等,仍是人類現在乃至以後所面臨而必須解決的問題,而他憑著對生命存在的獨特體驗,所作出的對人的內在的道德自覺、價值自覺、文化自覺的闡揚,又為人類開創了一條探尋價值的新路,而具有普遍的世界意義。
【灼見】
熊十力說:知識之敗,慕虛名而不務潛修也;品節之敗,慕虛榮而不甘枯淡也。
熊十力1901年投身革命,與宋教仁、黃興、胡瑛等人多有來往。曾有黨人認為武漢不適合發動革命,他駁斥道:“武昌者長江之上游,南北之樞紐,天下安危之所繫也,兼有張彪等庸才為官帥,若能暗中策反軍隊,不數年大事可成。”此說後來果被驗證了。
1949年4月10日,徐復觀即將南走之季,接到老師熊十力的加急長書。老師在信中極力勸阻他不要去臺灣,在這封長信裡,熊十力語重心長地向自己的愛徒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