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教宓者,更多不勝記也。”

1944年,吳宓離開昆明,到成都度年假,他此行的目的是探望在成都燕京大學任教的好友陳寅恪,並和陳朝夕相處。此後,吳宓留在燕京大學任教,與陳寅恪成為同事。

1961年,吳宓從四川到廣州探望陳寅恪。當時正值雨季,陳寅恪得知吳宓即將來訪的訊息後,憂喜參半。他事先寫了一封信,不厭其煩地告訴吳宓,到了廣州後如何排隊搭三輪車,如何換車,隨身該帶多少糧票。並特地囑咐,廣州夜間很涼,要注意等等,無微不至。

這年8月,吳宓一路顛躓,夜裡12點終於到達了中山大學校園內的陳寅恪的住所,入門只見,陳寅恪“雙目全不能視物,發白甚少,惟前頂禿,眉目成八字形”,卻堅持不去休息,要在客廳等待“雨僧兄”。吳宓見此情景,心中感慨萬千。吳宓在廣州僅僅逗留五日,臨別時,陳寅恪怕他路費不夠,硬塞一些錢給他,並作詩一首相贈:“問疾寧辭蜀道難,相逢握手淚丸瀾。暮年一晤非容易,應作生死離別看。”其後果不復見。

1971年,當時斷腿、被批鬥到幾近心理崩潰的吳宓頂著巨大的政治壓力,不顧自己的處境,給中山大學“革委會”寫信,詢問中山大學最大的“反動學術權威”陳寅恪的下落,信中說:“此間宓及陳寅恪先生之朋友、學生多人,對陳先生十分關懷、繫念,急欲知其確切訊息,並欲與其夫人唐稚瑩女士通訊,詳詢一切。”這封信一去便如大海,讓吳宓枉耗牽掛。然而,吳宓根本不知道,陳寅恪、唐篔夫婦早在兩年前就已經在悲憤中離開世間。

【激戀】

陳寅恪曾說,吳宓本性浪漫,不過為舊禮教道德所“拘繫”,感情不得舒發,積久而瀕於破裂,因此“猶壺水受熱而沸騰,揭蓋以出汽,比之任壺炸裂,殊為勝過”。

1918年11月,在美國留學的吳宓接到清華同學陳烈勳的來信,向吳宓介紹自己的妹妹陳心一。陳心一畢業於杭州的浙江省女子師範學校完全科,現年24歲,在浙江定海縣任小學教員,心氣很高,擇婿條件苛刻。陳烈勳在信中說,其妹多次聽他談及吳宓,在《益智雜誌》、《清華週刊》中看到過吳宓的詩文,並見過《清華週刊》上刊登的吳宓的照片,對吳宓甚是仰慕,願嫁吳宓,侍奉終身。吳宓收到信後,立即回信認可,同時讓同學朱君毅託其未婚妻毛彥文考察陳心一。

毛彥文考察後告訴吳宓:“陳女士系一舊式女子,做賢妻良母最合適。面板稍黑,但不難看,中文清通,西文從未學過,性情似很溫柔。倘若吳君想娶一位能治家的賢內助,陳女士很適合。如果想娶善交際、會英語的時髦女子,則應另行選擇。”

1921年8月,剛回國不久的吳宓便匆匆趕往杭州,與陳心一見面。吳、陳一見如故,並在陳父的安排下泛舟西湖,相談甚歡。第二天,二人再度早遊西湖,吳宓在日記中寫道:“是日之遊,較昨日之遊尤樂。家國身世友朋之事,隨意所傾,無所不談……此日之清福,為十餘年來所未數得者矣。”13天以後,吳宓和陳心迅速“閃婚”。

吳宓婚後,與妻子育有三個女兒。陳心一“辛勤安恬”、“謙卑恭順”,稱得上一個賢妻良母,但吳宓不滿足於此,他對她思維遲鈍、不善辭令、拙於交際和缺乏文學造詣等深表不滿。婚後,吳宓對在清華讀書時就神交已久的毛彥文很是傾心。在經過了多番思慮考量後,吳宓終於決定和陳心一離婚,這段勉強維持了八年的婚姻也終於走到了盡頭。

1929年,為了籌集離婚費用,吳宓四處借貸,八方求援,甚至還向吳芳吉索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