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受到廣泛批評,但他的作品獲得旁人不及的廣泛影響,也是不爭的事實。《文化苦旅》除了獲得海峽兩岸各種獎項,不斷重印,成為暢銷書兼長銷書,《道士塔》入選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教科書(必修)《語文》第三冊,更將這篇爭議之作以官方認定的方式,變成了人人必讀的“經典”文字。《文化苦旅》是如何完成它的魅化的?這不能不是公正評價此書需要思考的前提。

1992《文化苦旅》(4)

《文化苦旅》的出版者王國偉曾將此書的“文字價值”總結為五點:

1、擺脫了傳統散文過於瑣碎的寫作視角,而以宏大的中國歷史文化為創作背景,在歷史長河中,尋找到人類穿越時空的情感結合點,選取的內容題材又緊扣現代人極其關注並能建立感情聯絡的事件和人物,並賦予人生命運的關注和終極體驗。

2、作為散文,《文化苦旅》每篇篇目都比較長,很容易產生閱讀障礙和心理疲勞。但是,作者長期從事戲劇文學教學,具備很強的說故事能力。再長的篇章,讀起來都很輕鬆,從沒有讀不下去的感覺,關鍵在每一篇散文裡都隱含著一個簡單的故事結構,人物事件簡單,脈絡清晰,有的人物事件本就是讀者都知道的,不過是作者以他的方式重新解讀和演繹,讓閱讀者順著故事脈絡進入,循著故事情節展開,這恰恰符合一般讀者的閱讀習慣。

3、講究細節描述,追求細節表現的真實和美感,在許多篇幅裡,只是一個很簡單的經歷和故事,一個原本簡單的故事就上升到了藝術審美的層次。

4、作者所有的寫作,都建立在自身經歷和體驗的情感基礎上,有的事件是他本人親身經歷,有的歷史故事中,他會虛擬一個大“我”,從一個簡單的人生經歷到一個民族的大事件,都離不開寫作者自己的情感對位。

5、餘秋雨擁有獨特的語言表現力和節奏感,他的文字非常感性,很適合他想表達的內容和想說的故事。恰恰這種語言節奏和說故事的能力,最容易打動廣大的讀者,尤其是大眾讀者。(《〈文化苦旅〉的文字價值》,《新京報》2008年12月8日)

從閱讀心理與市場營銷的角度,王國偉的總結頗有道理。餘秋雨第二本散文集《文明的碎片》的出版者安波舜則早早表達了“讀者為王”的主張,他提出的“常識”包括“高階的知識文化和沙龍藝術走向大眾,走向世俗,已是現代文明的趨勢和時尚”,“一個最重要的批評倫理原則是,你必須代表和維護大多數人的閱讀利益,發現或判斷閱讀價值”,尊重大眾閱讀口味,發現大眾閱讀價值,也儼然成了“為人民服務”。(《誰維護公眾的閱讀利益——我願為散文家餘秋雨先生辯護》,《中華讀書報》1998年12月30日)

當批評者們紛紛指斥餘秋雨散文裡瀰漫著的感傷氣息、濫情筆調、淺薄史思,或總結出餘氏散文不過是以“故事+詩性語言+文化感嘆”模式運作的“有效的流水生產線”時,他們其實已經道出餘秋雨商業成功的奧秘。於消費市場而言,成功作品的機械複製,不僅不是“散文衰敗的標本”(湯溢澤《〈文化苦旅〉:文化散文衰敗的標本》,《文學自由談》1996年第2期),反而是一種安全、有效的型別化生產。這裡還不包括餘秋雨擁有吸引媒體—公眾注意力,始終能活在聚光燈之下的本事——從這點說,他的拒絕認錯,也未始不是一種保持關注度的市場策略。

經歷了易中天、于丹的“百家講壇衝擊波”,我們才能充分認知到餘秋雨的先驅意義:他第一個敏感地認識到“文化教化權”處於懸置狀態,而“教授專家”的頭銜,加上“傳統文化的通俗化表達”,正是攫取它的終南捷徑。餘秋雨憑藉自己的聰明與文筆,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成為了大眾閱讀市場的“超級文化符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