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只削了李元吉兩級官階,罰他在自己府中面壁思過一年,草草了事。

隨後,李淵召集文武百官商議,看如何能從謝賊手中奪回晉陽。唐軍眾將對於馬邑那丁點人馬都不放在眼中,在他們看來,晉陽城的丟失,完全是李元吉無能造成的。於是呼,諸多將領紛紛爭著搶著要當先鋒,為唐軍一雪前恥。

眾將當著唐王的面爭了好半天,這讓李淵覺得軍心可用,倍有面子( ̄︶ ̄)。李淵的堂弟李神通力壓眾將,被唐王委任為討伐軍主帥,準備一舉奪回晉陽,踏平馬邑,一雪前恥。

不料天有不測之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還未等到唐軍將士兵出河東,探子就前一步傳回訊息說,謝賊不但殺光了晉陽城內的李閥族人,還主動放棄了晉陽城,現在晉陽被魏刀兒和宋金剛所部佔據。

聽到這個訊息,唐王李淵只覺得天昏地轉,六神無主…!要知道,晉陽城內的李氏族人可是自己起兵奪天下最堅實可靠的力量,他們或多或少的都有親朋好友在朝中為官或是在軍中任職,現在說沒就沒了,這些人的親朋好友焉能忍氣吞聲!

李淵為了安撫這些人,先是當著文武百官的面痛哭了好一陣,然後咬牙切齒的發誓,與謝賊勢不兩立,以後凡事與馬邑軍隊交戰,均不受降。

眾將也全都表示,非把馬邑賊子斬盡殺絕不可。

唐王到底是個做大事的人,他把國仇家恨暫時放到一邊,又和群臣討論起如何先討伐魏、宋兩賊,奪回晉陽城的事宜。魏、宋兩人所部甚眾,約有十來萬人,絕非馬邑那丁點兵馬可比的。

計劃趕不上變化,正當唐王一連數天和群臣商量征討方案的時候,接二連三的接到敗報。先是魏、宋聯軍進逼絳州,佔據龍門,攻佔澮州。爾後夏縣、蒲坂也同時反叛。至此,山西大部盡歸魏、宋二人統轄,唐軍在黃河東岸只剩晉西南一隅之地,關中受到極大震動,甚至唐王李淵都驚慌失措,頒發了“賊勢如此,難與爭鋒,宜棄大河以東謹守關西而已”的手敕。

有道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唐軍在河東接連的敗仗,已經讓唐王李淵很是抓狂了,可他萬萬沒料到,突厥人這時候也來湊熱鬧。突厥使者直接來到長安,開口就是向唐王借糧過冬,而且數目還著實不小,看其架勢,大有不給糧草就要開戰的模樣。唐王李淵那個叫氣啊!怎麼種種禍事都是衝自己而來,莫非是流年不利!不給吧,生怕惹怒了突厥人,引來一場刀兵之禍。給吧,數目又太大,真把自個當肥羊看了…!

這時候,能征善戰,足智多謀的李世民站出來說話了,他的大概意思是,突厥人要的糧食,就目前形勢來看,還是給他們比較好,但是不能給那麼多,這就好比是兩個人做生意,漫天喊價,就地還錢是常態。而河東賊軍來勢洶洶,我軍應當先避其鋒芒,挑撥敵軍內部不和,然後再逐個擊破。

唐王李淵欣以為然,他採納了李世民的兩條建議,一邊和突厥使者討價還價,一邊按兵不動,悄悄的遣人去河北挑撥竇建德與魏刀兒不和。

日子過得飛快,一轉眼就過了年。

江都那邊傳回訊息,驍果軍眾將推舉宇文化及為首領,直接發動兵變,把楊廣都殺了,十多萬驍果軍在宇文化及的帶領下,正準備打道回關中大地。這事讓李淵心中猛然一驚,對他觸動很大。原因無它,自從晉陽城被賊軍佔據後,隨自己起事的大部分河東將領,都一個勁的嚷著要儘快打回河東去,甚至還出現了個別逃兵,這與驍果軍叛亂的原因簡直是如出一轍…!

唐王李淵決定不等了,再等,保不定哪天自己就做了楊廣第二…!於是他宣佈以李神通為主帥,統領八萬唐軍精銳,兵發河東,準備先打敗魏、宋兩部人馬,奪回晉陽城再說。

另一邊,魏刀兒和宋金剛所部也遇到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