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業經濟一直很繁榮,蘇聯各個政府機構都在這裡設有采辦處。
在周邊的整個西伯利亞省,超過1。1億畝的耕地為鄂木斯克的糧食加工業、紡織業和機械工業帶來了良好的基礎,這裡也是中國最大的石油工業城之一。雖然本地開採的石油並不多,但是每年從蘇聯進口的石油都會在這裡加工。
短短的二十年間,它一躍成為新西伯利亞地區最為繁華的城市。
趙庭柱上將已經在這裡生活了三年時間,在過去的三年裡,他一直秘密負責籌備對蘇作戰事宜。可以說是準備的非常充分,瞭然於胸。
比起北京的生活,趙庭柱將軍倒是更喜歡在鄂木斯克的生活,因為地大人稀,鄂木斯克從建市開始就是中國最大的城市,道路寬廣,綠化率高的離譜。這裡的氣候和東北差不多,對趙庭柱將軍來說更是再合適不過,以至於他都想在這裡一直幹到退休。
在這裡,他和衛立煌的合作頗有點像一戰德國的興登堡元帥和魯登道夫參謀長,他將大部分的工作都委託給精力充沛的衛立煌,而他幾乎就只用在檔案上簽字而已。
話是這麼說的。
趙庭柱畢竟是在槍林彈雨裡一路打出來的資深陸軍上將,對於戰爭,他實在是太熟悉,熟悉的就像是老農民種地那般,他不需要去參加太多的會議,只要看到衛立煌提交的報告就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最重要的一點是關於這場戰爭,他準備的時間也確實是太長了,在過去的二十年間,他都不曾間斷的思考過這場戰爭,在經過無數次的思考後,他得出的結論卻異常簡單——速度和效率。
其他一切都不重要,只要有最高的速度和效率,帝國就將輕鬆的贏得這場戰爭。
速度和效率恰恰是帝國陸軍大機械化變革的中心指導思想,以帝國今日之水平,想要再次擊敗蘇聯紅軍實在是太容易。
正是因此,趙庭柱將軍才可以顯得有些隨意,早上10點就乘坐一輛吉普車離開總司令部,將煩人瑣碎的指揮部工作都轉交給衛立煌,而他則去下面的部隊視察。
10月份的新西伯利亞已經開始變冷,大約相當於11月份的北京,到了12月份,這裡和蘇聯就會冷的不適合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所以,留給北方聯軍的時間只剩下一個半月。
鄂木斯克的公路條件很優良,柏油馬路寬敞無比,得益於本地的化工產業,本地的公路建設成本確實是非常的低廉。
這一路上都非常的平穩,趙庭柱將軍很快就到了目的地——第一裝甲師。
這曾是他一手創立的部隊。
他現在還能記得第一師從最初建立時的情況,那時候剛從滿洲步兵師的框架裡拆開來,他在長春和吉林地區完成了一系列的剿匪戰,就以此為基礎吸收了參加過遼陽戰役的老兵,組建了東北第一步兵師,隨後成為帝國的第一步兵師,再從第一步兵師改組為機械師,最後是在衛立煌的手中成為第一裝甲師。
裝甲師目前是帝國陸軍主力編制。
在帝國陸軍的編制體系中,裝甲師通常編配1個坦克團、2個裝甲步兵團、1個自行火炮團,直轄2個防空營。以及其他指揮營、偵察營、防化營,同蘇聯的裝甲師不同,帝國的裝甲師通常都會有一個輜重團。
在戰爭時期。每個師的兵力一般都會擴大一倍,第一裝甲師的情況也不例外,團級編制還是和過去一樣,但是各營下屬的連隊平均都增加一倍。坦克團所裝備mbt33坦克也變成了新式的mbt35主戰坦克,數量則從原有的332輛增加到664輛。
對裝甲師而言,裝甲步兵團才是作戰主力。
做為帝國大機械化陸軍革命的核心力量。裝甲步兵團大量配置步兵戰車和少量的坦克,並且成體系的配置著履帶式步兵戰車、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