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達金泉就立刻派人分散佈置炮兵陣地,要求是務必加強偽裝和撤退、機動部署的條件,以實現打了就跑的構想,避免被敵軍的空軍消滅。

因為是一場臨時可能爆發的新戰役,雙方都不知道對手是誰,只是不管對手是誰,此番彼此所能作的就是竭盡一切努力保證最終勝利歸屬自己。

一場將永載戰爭史的金道嶺戰役即將到來了。

所謂金道嶺是因為兩座山嶺之間的一條不足百米寬的山溝小路而聞名,這條山溝裡的河流是朝鮮南江的上游,古時盛產黃金,北側最高的山峰被稱作金道嶺,海拔748米。

在金道嶺的北側和東側還有303、314、332三個較為重要的關聯陣地,西側是同樣很重要的307高地。

薛嶽連續做了多次調整,將突前的303、314高地作為最重要的前沿防線佈置防禦工事,組成環形防線保衛金道嶺,如果雙方爭奪的太激烈,被迫退守金道嶺,薛嶽的計劃就是使用小規模的輕型坦克營突防,切斷日軍的後勤,將332高地再作為反攻的拉鋸點,和日軍反覆爭奪,拖延時間,直到衛立煌部能夠支援他的兵力達到更多的水平。

薛嶽的判斷還是很清晰的,日軍對金道嶺是勢在必得,上來的進攻必然很猛烈,但是日軍後續可以陸續支援過來的兵力很有限,特別是隨著第一集團軍擺脫困局重新返工,以及第四集團軍的進攻深入,日軍更不可能無限制的分兵支援,也不可能長久的支援下去。

換而言之,只要他堅守住半個月左右,日軍的攻勢就會自動瓦解,從進攻轉入防守,所以,對他最有利的戰術就是消耗戰和拖延戰,而非殲滅戰,反擊戰,只要他能拖住日軍攻勢半個月,日軍就會處於不勝而敗的困難局面,屆時才是他揮師反攻的最佳時機。(未完待續。)

第308章 金道嶺的反擊戰

在中日東南戰役和琉球戰役如火如荼之際,德國終於聯合波蘭向蘇聯發起了軍事侵略戰爭,也許用“united offensive”這個詞並不正確,但同樣不可否認波蘭自己確實想要這麼做,他們只是無奈的將所有軍事指揮權都交給了納粹德國,或者說是完全附庸於第三帝國。

蘇聯的悲劇就在於此前的大清洗之中損失了太多的軍事精銳將官,特別是那些忠於國家和民族的中基層軍官,而且同時面臨著雙線作戰的可能,在中蘇邊境,中華帝國中央國防軍保持著超過30個精銳師的兵力,且絕大多數都是機械化師,加之中蘇一直未能達成真正有效的和平互補侵犯協約,這讓蘇聯不得不在哈薩克地區保持同樣的駐軍規模。

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聯紅軍想要在西線抵擋德波聯軍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從5月4日的蘇德戰爭正式爆發到5月23日,德軍的閃電戰大功告捷,其精銳的第六集團軍一路突破蘇聯紅軍的防線,佔領了白俄羅斯地區,而波蘭軍也一路攻佔了大半個烏克蘭,極限逼近基輔。

中德聯合研製的4式坦克在戰爭中大顯神威,一時之間已是震驚了整個世界,但它的原型坦克mbt30坦克,以及它的後續型號mbt33坦克在朝鮮戰場就不是那麼光彩照人了。

整體來說,在第三次中日戰爭之中,中國並沒有展現出真正的軍事實力,因為中國正規的國防軍只有74個陸軍師,卻要顧及整個亞洲的防禦,其中僅在中東地區和盟國駐防的部隊就有3個裝甲師及1個常規機械化的步兵師,在柬埔寨和泰國,在東非和南太平洋。帝國海陸空三軍也都駐有部隊。

當然,整個中華帝國的戰爭動員、軍事儲備和軍工業生產實力都不是日本可以企及的,到了1940年的5月。帝國中央國防軍陸軍編制已經擴大到172個師和53個整編旅,全軍裝甲車、坦克、裝甲運輸車、兩棲坦克、兩棲裝甲車及自行火炮總數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