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互惠效應:助人為快樂之本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如坐蹺蹺板一樣,不能永遠固定某一端高,另一端低,就是要高低交錯,如此整個過程才好玩,才會快樂。俗語說:助人為快樂之本。一個永遠不吃虧的人,即使佔了很大便宜,也不會快樂。因為自私的人如同坐在一個靜止的蹺蹺板的頂端,雖然維持了高高在上的優勢位置,但整個人際互動卻失去了應有的樂趣,對自己或對方都是一種遺憾。

來而不往非禮也

曾經有一位國外的大學教授做了一個實驗:給隨機抽樣挑選出來的一群素不相識的人寄去了聖誕卡片。雖然他估計會有一些迴音,但隨後發生的情況大大出乎他的意料——絕大多數收到他卡片的人,根本沒打聽一下他是誰,就自動給他回寄了一張。

這個實驗體現了心理學中的“互惠效應”,就是我們總覺得應該儘量以相同的方式,回報別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

在生活中,我們正是不知不覺地按照“互惠效應”去行事的。例如:如果一位同事送給我們一件生日禮物,我們也會記住他的生日,屆時也給他買一件禮物;如果一對夫婦邀請我們參加了一個聚會,我們也一定會組織一個聚會,並且邀請他們參加;一個人幫了我們一次忙,我們也會幫他一次……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

由於互惠原則的影響力,當我們收到恩惠、禮物和邀請後,我們感到自己有義務將來予以回報。因為對恩惠的接收往往與償還的義務緊緊聯絡在一起,有道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俗話說,“欲取必予”,不無道理。因為相信並且服從互惠原理,是我們生活中一項重要的行為準則。違背這個準則的人可能會遭到無情的唾棄,被戴上乞討賴賬、忘恩負義等帽子。一個人在和他人的交往中,如果只知索取,卻不懂得為別人付出,那麼就不會有人願意和他繼續交往,他將陷於“孤家寡人”的境地。

即使在動物界,也存在這種“互惠效應”。在非洲,有一種蝙蝠以吸食其他動物的血液為生,如果連續兩晝夜吃不到血就會餓死。科學家發現,蝙蝠在飽餐一頓後,往往會把自己吸食的血液吐出一些來反哺那些瀕臨死亡的同伴,儘管它們之間沒有任何親屬關係。有趣的是,蝙蝠們優先回報那些曾經向它饋贈過血液的個體,而不會繼續向那些知恩不報的個體饋贈血液。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二章 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11)

在一些諮詢調查公司,工作人員也發現,如果在寄給人們調查問卷時也附帶寄去一些禮物,而不是承諾在回答問卷以後再寄去同樣的禮物,可以明顯提高問卷的回收率。有研究表明,在問卷調查之後寄去50元錢作為答謝,不如在寄問卷時附上5元錢作為禮物,因為後者的效率是前者的兩倍。

在生活中,我們大多有過這樣的經驗,即使是我們不喜歡的人,例如那些不請自來的推銷員,或是令人討厭的點頭之交,只要他們在提出要求之前送給我們一個小小的人情,我們對他們的要求就失去了抵抗力。

互惠效應是人們在參與社會交往中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正是由於互惠效應,人們間的交往才有取有予,有來有往,交際才能順利進行下去,人與人之間才能有融洽和諧的關係。

小故事

貝利從小就愛踢足球。10歲那年,他和小夥伴組成了一支“九七”球隊。可一幫窮孩子,連球都買不起。母親給他出主意,讓他帶領“隊員”,到市中心撿拾香菸頭,取出菸絲,捲成香菸,一根一根地叫賣;順帶沿路收集些廢銅爛鐵、空瓶爛罐,賣給廢品站。終於,攢夠了買球的錢。

在一次比賽中,貝利的“九七”足球隊獲得了市少年足球組冠軍。因為他是隊長,進球又最多,他很幸運地得到了一些獎金。他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