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的改變,而且也體現了社會對某一個體或群體的態度的變化。

階級及其認同

階級的產生源於社會成員對社會資源佔有的不均等。然而,由於社會成員在各種社會資源的佔有上,只是程度上的差別,並非有或無的關係。整個社會由無數個連續的階層所組成,人們很難區分出界限分明的階層來。蔡淑玲,同前引書,第79頁。因此,如何對社會進行階級階層的劃分,完全是研究者個人主觀的建構。總體來看,西方比較有影響的社會分層方法大致可以歸為以下幾類:(1)基於是否佔有生產資料,如馬克思的有關論述;(2)依據財富、身份和權力,如韋伯的《經濟與社會》;(3)依據權威關係,如德國社會學家達倫多夫的《工業社會中的階級與衝突》;(4)依據職業地位,如美國社會學家布勞和鄧肯合著的《美國的職業機構》;(5)依據聲望(財富、收入、職業、家庭背景等),如美國社會學家沃納對美國的一座小城揚基城(Yankee City)的研究;(6)依據勞動技術分工,如美國社會學家貝爾的《後工業社會的來臨》;(7)依據權威和技能,如西方新馬克思主義分析學派代表人物美國社會學家懷特的《階級論爭》和《階級計量——關於階級分析方法的比較研究》;(8)依據人們在就業關係(勞動力市場和生產單位)中的位置,如新韋伯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英國社會學家高德索普的《高德索普階級模式》;(9)依據職業、收入和財產、文化教育水平,如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帕塞隆、布東、孟德拉斯等人,他們在研究社會分層時不約而同地把這三個指標作為評價標準,並把研究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結合起來。陳義平:《關於中產階層概念的理論問題》,《廣東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第136頁。

不難看出,上述各種社會分層方法一定意義上比較著重於客觀分層,事實上,社會的主觀分層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方面。所謂主觀分層,是指對社會成員的地位歸屬,採用主觀自我評價和他人認定的方法所獲得的分層結果;其依據主要是被調查者的主觀評價(包括自己的和他人的評價、認定)。李正東:《中國中產階層的興起與實踐》,轉載自《中國社會學網》,文章來源://�sociology�cass�net�cn/shxw/shjgyfc/P020040628482601872939�pdf。那麼,被調查者的主觀評價從何而來呢?筆者認為主要是基於一種階級意識的存在。

馬克思的階級意識概念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階級意識指的是一個階級作為一個集體對自己的階級地位和利益的覺悟;另一方面,階級意識指的是一個階級的成員所具有的相似的情感、幻想、思想方法等。劉欣:《轉型期中國城市居民的階層意識》,李培林、李強、孫立平等,同前引書,第209頁。馬克思認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會條件上,聳立著由各種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觀構成的整個上層建築。整個階級在它的物質條件和相應的階級基礎上創造和構成這一切。”一個階級的成員會透過傳統和教育不自覺地承襲和接受這些情感和觀點。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629頁。承襲和接受這些情感和觀點的過程,也就是社會成員認同的形成過程。由此可見,人們的階級認同是社會主觀分層的一個重要因素。認同透過個人與社會的互動,將情感、態度、認識等不斷進行“內化”,從而加強了社會群體的歸屬感與凝聚力,最終促進了階級的形成。

。。

認同:探討社會分層的新視角(3)

從個人與社會的關係看,人們的認同是由社會認同和自我認同所構成的連續統。劉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