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為止,科幻文學作家只是在創作中自發地討論相關的問題。
科幻文學和科學傳播都把科學精神,而不是具體的知識細節當作核心任務。科幻小說能夠給予讀者的,絕非幾個奇思妙想,一堆專業術語,而是要將人文精神,將美與人性重新與科學結合起來。在科學發展的早期,它們曾經是一致的。偉大的科學家同時也是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他們堅持自己負有讓全人類智慧起來的使命。他們的豪情壯聲,即使用“拋頭顱、灑熱血”來形容也不過分。但在社會分工日益加深的現代,科學正在與人性和美分離,甚至彼此隔膜。當我們在一些大專院校裡看到哥白尼、達爾文等人的畫像時,並不能把那裡的職業科學工作者當成這些先驅的後輩。他們更多的只是一些從業者。
另一方面,正是由於當代科學家如此的專業化,如此地深居於象牙塔中,科學在社會大眾心目中的神聖色彩也正在褪去。大眾一方面享受著科學帶來的巨大財富,一方面遠離科學。種種反科學和現代迷信居然是透過網際網路這樣的高科技產品在全世界傳播。享受科學成果而拒絕科學精神,這正是當代社會的深刻矛盾。
科幻文學和科學傳播另一個相同點,是它們都建立在作者與受者之間平等的關係上。小說從來就是“閒書”,除了中文系的學生和專業文學評論家,恐怕沒有多少人以讀小說為工作。資深的小說作者理解這一點。他們的作品較少居高臨下,更多地在分析讀者的心理,閱讀習慣,以服務的態度來創作。而這正是科學傳播概念的特點。
本書最後這段文字是寫給認同科學價值並有志於宏揚它的那“部分科幻作家”的。希望大家主動學習一下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和科學技術史的知識。並且多與這些學科的專業人士交流,努力把創作的基礎打得更紮實。
第三節:建築跨文化之橋
餘秋雨是當今中國有代表性的文人,自己也認同這個角色。1999年七月11日,他到長沙嶽麓書院主持講座。首都醫科大學的呂潔透過網路向餘秋雨提問:21世紀是人文科學退化的一個世紀,中國文人同樣會走向沒落。自然科學從而成為一個壓倒優勢的主角。請他談談自己的看法。餘秋雨作了如下的回答:
我認為如果僅僅是人文科學完全退化,自然科學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我想這是在座的自然科學的老師也不會贊成的。因為出現的情景將不再是一個完整的人,不再是一個完整的世界。一個不完整的人,一個不完整的世界,它所出現的東西帶有很大的恐怖性,它會產生無窮無盡的惡果……對人的關懷,這個概念如果在下個世紀都沒有人研究了,研究的純粹是自然科學,那我想太恐怖了。在這種情況下,我這樣認為,我們非常希望我們的自然科學大大發展,但是,我們即使拼著最後的努力,也要阻止人文科學全線敗退的這種恐怖的現象出現。《尋找文化的尊嚴》32頁,湖南大學出版社會2000年出版。
21世紀是否是這樣的世紀姑且不論,這段回答充分地表現了當代中國的人文知識分子對科學技術進步的恐懼感。從其中不斷出現的“恐怖”這個詞就可以看出。而在這種恐懼感的背後,就是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的深深溝壑。
97北京國際科幻大會上。中國《科幻世界》雜誌社社長楊瀟宣讀了名為《科幻與跨文化交流》的論文,提出科幻文藝具有成為促進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交流的中介的價值。專門論述這一課題的文章,筆者僅止找到了這一篇。在該文中,楊瀟概述了兩種文化之間的分歧和根源:科技文化以為自己可以解釋或解決一切社會問題而表現出某種科學主義傾向,人文文化由於對新興的科學文化不瞭解,非常容易把當前社會所產生的弊病都歸之於科技發展的結果。《97北京國際科幻大會論文集》115頁。形成這條鴻溝的既有行業壁壘又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