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將馮玉祥所害,背後捅了他刀子,馮於陣前的反戈一擊令吳猝不及防應聲倒地;但史家多認為,是曹錕拖垮了他。曹錕的賄選致使中國走馬燈似的政壇亂象迭起,國內局勢如沸騰的大鍋,終至人神共憤,最後使直系功敗垂成。吳佩孚的武力統一中國,獨步天下的美夢便成為夢幻泡影。吳佩孚頭腦裡的傳統觀念是紮了根子,舉手投足都是傳統的規範!曹錕曾有恩與他,無論主公如何無能,他都不能取而代之——老上司曹錕那麼不受人愛戴,登上總統寶座後只知道在後花園裡尋歡作樂。他卻寧肯躲在洛陽,遠遠地打量著老上司的胡鬧,也不願背上“犯上作亂”的罵名;無論局勢如何反覆,他還是穩坐釣魚臺——當初驚悉第三路軍總司令馮玉祥叛變、本軍形勢危急之際,他的日本顧問焦急地請其與昔日的老師段祺瑞攜手應付危局,他卻大談“千古不磨之成文憲章,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堅稱自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堅決不做違背四千年“成文憲章”的事;無論叛將如何討饒,他不寬恕容納——馮氏的國民軍發動第二次政變後,滿以為驅逐了段祺瑞會使吳佩孚高興,便通電要全軍投靠吳氏門下,吹捧“吳玉帥”有“命世之才”,並表示:“此後動定進止,惟吳玉帥馬首是瞻。”但他接到通電後,卻只批了四個大字:“全體繳械”,愣是把馮玉祥從送上門可以利用的鞭子,逼成了一把能灼傷自身的利刃;無論外力是否可借,他也不稍加利用——外國人的拉攏,外國人送的武器,都被他一概拒絕。
文章將軍——吳佩孚(4)
我們可以替吳大帥設想,只要他不那麼“固執”,稍微圓通一下,他本人的命運乃至北洋集團的命運,都極可能因而改變。歷史也會是另外的樣子,但歷史不能假設。起吳佩孚於地下,飽讀詩書的他還會以關羽岳飛為模範。因為秀才出身的吳佩孚還沒有完全被“兵者,詭道也”兵不厭詐的權謀所覆蓋,雖然太多的戰爭血腥應該教會他怎樣為了自己把道德放在一邊,但對有些從傳統文化出來的人來說,道德是他的精神的根脈,失去了根脈,他會有種不能承受之重。其實在兩千多年的春秋無義戰時期,這種道德主義的行徑就已經被敵手嘲笑且利用了:那個“仗義”得非得等敵國的軍隊上岸列好陣後再出兵的宋襄公就是這個樣子?宋襄公曾被毛澤東在一篇文章裡嘲笑為蠢豬。
權謀和機變與道德是兩回事,但是我們能指責吳佩孚道德上不知圓滑機變麼?好像我們會陷到另一個困境裡,當日本人來了,很多的軍人在活著還是操守氣節兩者之間作出選擇的時候,多數選擇了合作活著,把生存放在第一位,很少有像吳佩孚身上鼓盪出道德的勇氣。
一九三七年,日本佔領北京,蔣介石勸他南下,他回電說:“世上有桃源則去,未有則不去”,有人勸他搬進天津租界,他有句名言:不借外債,不入租界,不納小妾。吳佩孚的髮妻張佩蘭是一個普通小店鋪老闆的女兒。兩人結婚時吳佩孚還是一個破落的窮秀才。後來吳佩孚輝煌後,始終不肯拋棄其糟糠之妻。更難能可貴的是,兩人無子女,其妻勸吳納一小妾,不要斷了吳家香火,吳不從。
一九二二年,一個德國貴族女子,迷上了吳佩孚。不遠千里跑到洛陽,向他當面求愛,被斷然拒絕。該女子還不死心,回到上海,不斷給吳佩孚寫情書。幾個月後,所有的情書都沒開封地退了回來,最上面的一個封面上寫著“老妻尚在”四個大字。
吳佩孚最讓人稱道的是他的民族氣節。早在他一九二四年戰敗下臺時,日本人就表示要出錢幫他東山再起,吳佩孚當時就拒絕了:“這是中國人自己的事,不用外人插手。”比起那些挾洋自重的人來真是讓人肅然起敬。
一九三七年北京被佔領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