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知府敬輝這幾天,不是冒汗,就是在冒汗的路上。

政務副丞汪伯彥召見自己,也沒有什麼掩飾,就這樣直不楞登地告訴敬輝,要他在開年新紀,給趙構上一份劄子,祈求皇帝陛下早立儲君,上順應天命,下迎合人心。

至於立哪位皇子為儲君,還是請陛下拿主意才是。

汪伯彥就要敬輝做第一個濺水泡的小石子,雖然不大,但足以泛起漣漪。

“你是第一個,但絕對不會是唯一的一個。為什麼讓你做這上書立儲的第一人,你可明白?”汪伯彥的話猶在耳邊。

敬輝本來在朱胥事件上,是犯過錯的人,還是張愨老爺子幾句好話,汪伯彥又做了擔保,趙構也就免於處理。

後來在大名府任上兢兢業業,政績斐然,連續兩年卓異,汪伯彥準備提拔他擔任下一任的大名府路總督。

這些,都毫不掩飾地和他說了,甚至李渭的去處,汪伯彥都有透露,將要去新成立的日本特管區的九州島擔任總督,雖然都是總督,但按照大宋帝國的制度,外放特管區的總督,要比本土總督,無論是規制還是待遇,都高一級。

況且,外放歷練三年,就有了進入大宋帝國真正管理高層的入門證,李渭是求之不得的。

只有李渭調任外放,這個大名府路的總督位子騰出來,才輪到他坐,前提是聽汪伯彥的話。

敬輝權衡利弊,回去又和自己的幕僚心腹商議了半天,將所有的利益和風險都擺在桌面上進行分析,最後,還是利益覺得要比風險更大一些,所以,敬輝願意去賭上一把自己的前程。

汪伯彥為什麼選擇敬輝,一是因為敬輝的提拔重用是他汪伯彥從中使了勁的,他敬輝應該知道投桃報李。一個知府放在大宋政壇,官不大可也不小,關鍵是中央朝廷政策落實到地方最為關鍵的一環。趙構也是很重視地方知府的政績和官聲,敬輝在這幾個方面,都是卓異表現。

汪伯彥安頓好大名府,趁著年前慰問,先把大名府周邊六縣縣令召集到大名府,名義上是對各縣進行政績考校和獎勵,只不過這些話語之後,很有藝術性地從皇帝陛下的豐功偉績提到大宋帝國的百年輝煌,繼而轉圜到趙構思想的延續和傳承。

這個人誰最合適,大家得讓官家好好想一想,最好說出來讓大家來認可,才能讓大宋帝國的這艘巨輪乘風破浪,繼續遠航。

汪伯彥其實有點等不及了,李綱最近身體不好,他是知道的,更知道,這件事,和他還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李綱曾用話點過他,告訴他,官家在立儲這件事情上,很敏感。上次邢皇后的事情上,態度已經很明確了,皇子成人之前不立儲君,免得出現兄弟鬩牆的局面。

但好像不太管用。汪伯彥本來是站在德王這邊的,去年開始驟然轉了風向,力挺寧王趙強。

這一下就把朝堂之上的一湖本來平靜的春水丟下去一個大炮仗,炸出一個老大的浪花來,沒準還濺到岸上,淋溼了岸上一眾觀望風景的人。

大宋政壇政務院的一把手和二把手,居然產生了嚴重的分歧。這讓李綱心力憔悴,偏偏正趕上趙構遠征日本,一路凱歌高奏,只是軍事上的事情還好說,關鍵是拿下日本以後的整合治理,需要大宋政務院這邊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這些,以往都是汪伯彥的事情。

好在有張確、章振等年輕人不辭辛苦、夙夜勤勉,更有趙鼎統籌全域性,全力支撐,這才確保對日之戰大勝之後的平穩過渡。

李綱是個執拗公,按照年齡和資歷以及貢獻來講,汪伯彥其實更是政務總丞的合適人選。但趙構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偏偏召回被流放的李綱,起復重用,這讓汪伯彥集團的人多少有些不滿。

不過當初礙於趙構的強勢和大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