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陰爻‘--’(兩短橫,中間有空格)又稱‘六’,如果初爻是陽爻,那麼初爻也可以說成“初九”;如果“六爻”是陰爻,那麼“六爻”也可以說成“上六”。

初爻加二三爻成一個“卦”,稱為“內卦”,也稱為“下卦”;四五爻加六爻成另一個“卦”,稱為“外卦”,也稱為“上卦”。

六爻預測,包括納甲法和梅花易數兩種不同方法,納甲將六個爻結合天干地支五行六親世應及神煞等眾多因素來預測,而梅花易數比較簡便,主要依據內外卦、體用卦、互變卦及爻辭等來預測

在《乾坤譜》中,陽爻代表大月30天,陰爻代表小月29天。乾六陽爻坤六陰爻和12爻,代表一年12個月。

《說文》:“爻,交也。象《易》六爻頭交也。”《說文》釋形不確。甲骨文中數字“五”為“×”狀,這樣“爻”的甲骨文即下五上五的兩個“五”狀。“爻”的金文除了和甲骨文兩個“五”同形之處,還有上中下三個“五”相疊之形。因為數字八卦在商代西周已有大量發現,又根據學者對數字八卦的新認識,我們認為,作為八卦文化中的重要概念“爻”,其三個“五”相疊之形實為數字八卦中三個數字構成的單卦形式的記錄。具體而言,三個“五”相疊而成的“爻”字,即由“五五五”三個數字組成,再把數字八卦按單數代表陽爻(—)雙數代表陰爻(--)轉換成符號八卦,“五五五”為“”,即“乾”卦。從“爻”的三個“五”的形體中可知,“爻”的本義指整個單卦之狀。以八卦這八個單卦而言,“爻”的字形僅記錄其中的一卦“乾”卦,表明“乾”卦在八卦中的首要位置。

然而甲骨文的“爻”均作兩個“五”相疊狀,和我們已知曉的三畫單卦不合。而甲骨文“爻”為兩個“五”相疊狀,表明兩個數字構成的卦形較之三個數字構成的單卦形是更原始的單卦形。要闡明兩個數字構成的卦形(對應的是二畫單卦),涉及到“爻”的起源問題,這一問題的討論將在下面“‘爻’的聲義”一節中展開。

由於“爻”的字形義就是數字八卦,而甲骨文中已有“爻”一詞,表明佔爻之事在商代已相當成熟。卜辭中“爻”出現的語言環境中有佔爻之事的記錄,如:

“庚寅卜,貞:翌辛卯王爻,不雨?八月。”(《甲骨文合集》6)

其中的命辭之義為:“次日辛卯這天王進行佔爻活動時,不會遇到雨吧?”

“丙寅卜,□貞:翌日卯王其爻,不遘雨?”(《甲骨文合集》12570)

這一條和上一條的意思相同。

【聲義

八卦中的“乾”、“坤”兩卦,向來被認為是最根本的兩卦,經本人對“乾、坤”兩詞的形義關係和聲義關係的考釋,認為“乾”的字形義表現的是天旱時以燎柱方式向雷神求雨,而“坤”的字形義為在祭臺上祭祀雷神;“乾”的“天”義的原型是雷神;從根詞“幹”中派生出“乾”和“坤”;從根詞“幹”和“乾”與“坤”的詞義關係以及語音演變鏈來看,“乾”和“坤”兩詞的產生順序則為“乾”先出而“坤”後出。

“乾、坤”兩詞的本義的揭示,已透露出八卦在起源階段時所反映的雷神崇拜這一原始文化背景。基於這一認識,“爻”的聲義結合的命名理據有了一個有力的文化意義系。結合八卦的卦形和卦名,我們認為“爻”的命名理據是從根詞“雨”中派生而來。

雨,上古音匣母魚部。爻,上古音匣母宵部④。兩者聲母相同,韻部相近,具體的演變過程則為:

雨γa(原始音,尚無中古音合口三等的等呼標記)→爻γa(原始音)→爻γau(上古音)

"爻辭與爻之間有什麼關係啊?"

一。六十四個卦畫不是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