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1885年)四月,清朝“以勝求和”、“不敗而敗”,派李鴻章同法國代表在天津簽訂《中法新約》。

求戰變法

1887年正月十五日,光緒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典,開始親政,頒詔天下。到1898年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重新垂簾訓政,光緒被囚禁,其間12年,為光緒親政時期。

光緒臨朝親政後,53歲的慈禧表面上退居頤和園頤養天年,實際上權勢依舊,仍把持著國家政務。她一方面處處限制光緒的權力,國家大事都要秉承她的懿旨去辦理,光緒被她掌控在手裡,或被作為她顯示威嚴的權杖,或被她看作是御座上的玩偶。慈禧規定,每隔一日,光緒必須親自向她奏報政務,聽候訓示。光緒經常披星戴月,往來奔波。遇有重大事情,更得隨時請旨。名為皇帝,實則傀儡。另一方面她還透過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及親信太監李蓮英等人,暗中監視光緒的行蹤。光緒在宮內宮外遇到的困境,超過了他的先祖。

光緒皇帝親政後10年間,在政治上最大的舉動是兩件事:一是在甲午戰爭中“主戰”,二是在戊戌變法中“求變”。

中法戰爭中,清政府吃了海軍不行的虧,戰爭結束後,就成立了水師衙門,到19世紀80年代末,清政府的海軍已逐漸建立起北洋、南洋、福建、廣東水師,有一支可觀的艦隊,擁有大小70多艘軍艦。其中北洋水師實力最強,擁有軍艦20餘艘,其主力艦皆購自英國和德國。南洋水師也有20餘艘軍艦,多系江南製造局和福州船政局製造,也有購自英國的幾艘炮艇。福建水師的20艘軍艦是福州船政局生產,還有幾艘購自英、美的炮艇。這些拼湊的軍艦,戰鬥能力薄弱,無力參加重大海戰。90年代世界造船技術又有新的發展,相形之下清政府的海軍力量沒有跟上艦船製造技術的發展。

但是這個時候的國際形勢和同治新政的時候不一樣,俄國向遠東擴張,向中國的東北和西北侵略擴張,英國、法國等西方殖民者更從陸上和海上頻頻地對中國侵略。尤其是日本,經過明治維新以後,不僅建立起一支海軍艦隊,而且把侵略的矛頭指向朝鮮和中國,從而在1894年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

戰爭爆發後,光緒出於對國家前途的憂慮,“一力主戰”,竭力籌劃備戰之策。他一面“請停頤和園工程以充軍費”,一面嚴令李鴻章認真備戰。6月25日下諭旨對李鴻章進行斥責,指出“前李鴻章不欲多派兵隊,原慮釁自我開”,現在“勢甚急迫……李鴻章身膺重任,熟悉倭韓情勢,著即妥籌辦法”,並提醒李鴻章“俄使喀希呢留津商辦,究竟彼國有無助我收場之策,抑另有窺覷別謀?李鴻章當沉幾審察,勿致墮其術中,是為至要”。

7月1日,光緒再次透過軍機處諭令李鴻章備戰,並指出:南洋各海口均至關重要,臺灣又孤懸海外,日本必為垂涎,命令各督撫“預為籌備,勿稍大意”。4日,光緒又針對李鴻章乞求英國領事轉請英外交部派艦隊赴日“勒令撤兵一節”,發出旨意:“倭人肇釁,挾制朝鮮,倘致勢難收束,中朝自應大張撻伐,不宜藉助他邦,至異日別生枝節。”並告誡李鴻章,這種“示弱於人”的做法,易生後患,“著勿庸議”。20日,日本派重兵雲集朝鮮,戰爭一觸即發。23日光緒諭令李鴻章“倘倭兵逼近,已露交仗之跡,則釁開自彼,立即整軍奮擊,不可坐失機宜”。為加強臺澎防務,24日光緒命宿將劉永福赴臺灣組織戰守。25日,豐島之戰爆發。光緒下令“詔免出使日本大臣汪鳳藻回國”,並專諭李鴻章“現與日本業已開仗,必須厚集兵力,廣籌後應”。

8月1日,光緒下詔對日宣戰,指出:“日本不遵條約,不守國法,專行詭計,釁開自彼,公論昭然。”派李鴻章率軍迅速出擊。21日命四川提督宋慶幫辦北洋軍務,29日以恭親王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