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但慈禧不管不顧,竟然花了七百萬兩銀子來慶壽,從頭一年就開始準備。自皇宮到頤和園沿途佈置綵棚、彩燈,用了綵綢10萬匹、紅氈條60萬尺。在花費的銀兩中,其中戶部國庫出四百萬兩,京官捐了121萬兩,外官捐了167萬兩,兩淮鹽商各捐40萬兩,宮女太監也都要捐銀子,擺餑餑桌,從北京城裡一直襬到頤和園,餑餑桌一擺就是850桌。
而當時北方正鬧災荒,哀鴻遍野,北京城多處設粥廠,救濟難民。有人不滿,就題寫門聯,貼於京城:萬壽無疆,普天同慶;三軍敗績,割地求和。
說來也算巧合。慈禧這個人,每逢甲年就不吉利:甲戌(同治十三年),獨子同治死;甲申(光緒十年),50大壽,中法戰爭;甲午(光緒二十年),60大壽,中日戰爭;甲辰(光緒三十年),70大壽,日俄戰爭。
中法戰爭的失敗,甲午海戰的失敗,使人們清醒地意識到清朝已到了非變革、變法不行的地步了,於是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在光緒帝的支援下,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熱潮,可惜這場變法不僅雷聲大,雨點小,而且是曇花一現,流星一閃,僅維持了103天,就在慈禧的鐵腕高壓下,銷聲匿跡,毀於一旦了。從光緒二十四年的四月二十三日到同年的八月初六,一共103天,所以又叫“百日維新”。
《馬關條約》的簽訂,引起了中國正直知識分子極大的憤怒,康有為聯合在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一千二百多人聯名上書,要求變法、拒和、遷都,是為“公車上書”。這次上書,不僅使清廷的頑固大臣感到震驚,還使妄圖瓜分中國的帝國主義列強看到了中國人的覺醒,在當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但因清廷等級森嚴,“公車上書”的奏章沒有送到光緒的手裡。康有為等人十分氣憤,在二十多天後,又寫了一篇萬餘言的長篇奏章,經過輾轉反覆,光緒終於看到了這篇奏章。光緒對康有為提出的許多觀點十分讚賞,併發出“上諭”,實行改革新政。當然,這種“上諭”的力量實在是太微弱了,如果用來罷一個人的官或是殺一個人的頭則可,要想改變積年陳舊的封建官僚體制,實行所謂的新政,那就如清風吹泰山一般地無濟於事。
康有為見自己的奏章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就又於1897年憤然上書。康有為想起多次上書一直石沉大海,心中十分憤慨。在這篇奏章中,他措詞十分激烈,指出日本國會及報紙天天討論如何瓜分中國的問題,而中國卻無動於衷,再不變法圖強,中國亡國有日。但這一奏章又被頑固大臣壓住不報,光緒沒有看見。後來,奏章傳開,在輿論界引起巨大反響,許多報刊雜誌都加以介紹摘轉,光緒才從報紙上看到這篇奏章,大為感動,要馬上召見康有為。
恭親王奕訢堅決反對召見康有為,理由是祖宗成例,非四品以上官員不得召見。光緒無奈,只得派了翁同龢、李鴻章以及榮祿等人對康有為進行問話,其中翁同龢是光緒的老師,屬於主張變法的一派,他把康有為的答辭如實地報告了光緒,光緒再次為康有為的想法和態度所深深打動。他下令收集康有為的著作文章,自己認真閱讀,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堅定了變法的信念,並特別下詔,凡康有為的奏章隨到隨送,不得扣壓。
光緒急於變法革新,但實權卻操在慈禧的手裡,光緒實際上是個徒有虛名的皇帝。為了能夠推行新法,他多次向慈禧太后索要權力,甚至有一次說出了這樣的話:“太后若不給我權力,讓我變法強國,我寧願不做這個皇帝,也決不做亡國之君。”
當時變法的呼聲極為高漲,而朝中的守舊派卻緊緊靠在慈禧太后的周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