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弟這個太子當得一定很辛苦吧!

那些官場老狐狸可沒那麼容易信服一個從沒有執政經驗的新太子的……

儘管以前很多時候,在他生病的時候,二弟總會任勞任怨幫助他處理政務,可是這些事二弟從來不讓他對外宣揚,除了東宮的一些心腹之外,幾乎沒有人知道他家二弟的執政能力其實比他有過之而無不及……

李弘想來想去,還是感到十分擔心,臉色也越發蒼白。

小三娘一看李弘的臉色不對,忙拉住他的手開始切脈。

“阿兄,你…你別想太多……”小三娘一探李弘的脈象,就發現他有些思慮過重了,忙道:“靜心、靜心……吐納……”

李弘住到山上之後,每天要做靜心凝神的吐納氣功,幾個月下來,效果十分顯著。

小三娘此時一念叨,李弘忙照著做了……

大約過了一炷香時間,李弘的心緒逐漸平靜了下來。

“阿兄啊,你可不能再倒下了,不然咱們可怎麼辦啊?!”小三娘意有所指的看了幾個小蘿蔔頭一眼——最小的妹妹可還在襁褓呢!

李弘大感慚愧,白皙的臉上不由一紅,道:“是阿兄不對。”

二聖一倒,整個東都就群龍無首了。

遠在長安的太子李賢只覺得肩上的擔子越發重了。

原本,二聖留守洛陽,李賢在長安監國,朝堂上下的文武百官都有一種觀望的意思,連李三郎等掛職東宮的相公們也刻意表現得不與他太過親近……

但當東都的二聖同時不豫的訊息傳來,長安的朝堂上氣氛開始變得有些微妙。

甚至有大臣在李賢下令編注前朝史書的時候上表,請太子親自譯註漢史。

這個時代,奉詔修史是每一個文官的最終夢想,甚至有不成文的規定表示,沒有修編過史書的官員就沒有資格入閣拜相。

而譯註史書,那個更是令所有文人趨之若鶩的揚名捷徑。

太子如果親自譯註史書,並獲得成功,那說明了什麼?

這是要製造輿論啊!

李賢覺得他阿孃有一句話說得很對:政府一定要控制住輿論。

輿論是什麼?

輿論是民聲,更是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

所以,前一世的阿孃要組織北門學士智囊團,這一世的阿孃要辦報紙,要辦書局,這不僅僅是為了抵制世家門閥在民眾中間和在朝堂上行成固有影響力,更是為了維護大唐帝國的君權……

但是,在二聖相繼無力掌控朝政的時候,他這個做太子的忽然跳出來,大張旗鼓地為東宮市名,真的沒問題嗎?

李賢仔細的有看了一遍那份這則子,在上書人上官儀的名字上掐了一道印子……

上官儀……

想不到你還是跳出來了……

李賢面沉如水,丟開那份則子,又拿起了兩天前他家阿兄從洛陽傳給他的書信,認真讀了起來。

數日之後,東都的天皇陛下下詔,表示他跟天后二人聖體違和,一應軍國大事由太子賢全權處理。

與詔書同時傳來的一個訊息是:二聖加封欽天監靈臺郎明崇儼為中散大夫,時常召見,聖寵甚隆。

李賢聽了這個訊息後,臉都僵冷得如冰塊一般,頗有幾分周國公的風采。

“太子,明崇儼不足為慮……”太子洗馬劉訥言算是東宮幾員重臣裡最會看李賢臉色的,不像司議郎韋承慶那樣就知道忠言直諫,常常把太子說到黑臉為止。

是個人都看得出來太子不喜歡那個明崇儼,可天皇天后偏偏十分寵信那人,連那人隱瞞自己身為明氏後人的事都沒有加罪,還因此提了他的官位——自從有了科考制度,由皇帝親自薦官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