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我們中國影壇裡面,有很多人還繼承了以往的左派電影傳統,如今還講究一個現實主義,反應現實,要深刻的揭示人性等等……但是這樣的片子在國外經常得獎,不過票房成績並不是太好,對於這點您有什麼可以給我們中國電影人的建議麼?”賈鴻漸問道。這也算是他的一點私心吧,算是給後世那些沒事兒就想拍個片子教育觀眾,隱隱藏藏的在所謂的“大片兒”裡改造歷史故事,按照自己所理解的人性去解構,結果還不願意好好講故事的導演們好好上一課!
“我對中國影壇的具體情況並不是很瞭解,本來不應該說太多的。但是呢我可以說一點好萊塢的經驗,實際上好萊塢在6070年代的時候,也是左派的大本營。那邊有很多電影也都是講究反映現實,講究深刻的分析批判人性的。這個主要是在50年代到60年代之間,美國商業電影衰退,以及國際左派思潮的興起而引起的。當然同時還有電視行業的競爭,不過更重要的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以及法國新浪潮電影還有民族電影的衝擊,這一些列的衝擊,讓美國的電影行業陷入了衰退。而衰退之中。很多電影人就開始反思,覺得以前那種不顧一切的亂拍商業電影是不是有問題,於是產生了很多深刻反思的剖析人性的電影……”
斯皮爾伯格此時對很多人並不瞭解的好萊塢電影歷史開始侃侃而談。“其中主要還有個原因,就是60年代的美國本身就很混亂,一方面謀殺叢生。另一方面越南戰爭、黑人要求平等權利的民權運動,最後還有一個經濟衰退。同時在70年,還發生了水門事件。美國國會有史以來第一次彈劾了總統,同時民眾也對政府產生了很大的懷疑。所以這個時候社會上各種嬉皮士以及性解放運動橫行,充斥著一種批判和逃避政治的批判化以及娛樂化並存的現象,於是再這個時候,好萊塢的電影開始擺脫了上一次好萊塢黃金年代的舊好萊塢電影,開始反應現實世界。
就像是西爾維斯特…史泰龍的《第一滴血》裡也帶有一點這種現象,雖然這部片子上映的時間有點晚,不過其核心氣質還是繼承了6070年代好萊塢的那種批判精神和反應現實的意味。在這個影片的開頭。史泰龍扮演的蘭博結束了越戰回到了國內,結果發現沒人接受他。之前是國家讓他上前線殺敵,他去了,結果回國所有人都把他當殺人兇手,他在前線可以隨意使用上百萬美元的軍用裝置。但是在美國國內卻連一個洗車的工作都找不到!這不是一種反應現實的批判麼?就像是很多6070年代的很多電影一樣,《第一滴血》其實是在否定美國,是在批判美國,以前的好萊塢電影裡面,美國都是世界第一,政府形象相當正面。但是從這之後,政府一直都是一種陰謀的存在,甚至美國本身都不再光鮮亮麗!”
當說到了這裡之後,斯皮爾伯格這個成長於6070年代的新好萊塢導演聊天的性質越來越高,都不用賈鴻漸繼續提問,他就自己開啟話匣子不停的說了起來:“如果說越戰是毀掉了美國青年一代對國家的理想和夢的話,那麼《第22條軍規》之類的這個年代出來的書完全可以證實這點。另外再這個年代,還有更多的批判影片開始批判各個社會階層,就像是達斯訂霍夫曼67年出演的那個《畢業生》,則是撕開了美國中產階級的溫柔面紗,開始顯露這個中產階級黑暗兇殘的面孔。達斯訂霍夫曼扮演的學生在畢業之後,漸漸發現了美國社會的冷漠之後,毅然衝進了教堂,搶了自己心愛的女人私奔了。這種事情以前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