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依然可以達到三百斤。

中下等田地也可收兩百多斤。

關鍵它不擇地,耐旱。

在荊南、南陽的試種也取得了成功。

李曄大喜,當即封陽濟中為農務司少卿,從三品,又把農務司從工部獨立出來,專置屯田,以及皇莊的田地牧場。

陽濟中是天佑十一年的進士,四五年時間就做到了朝中從三品大員,可謂平步青雲,羨煞不少讀書郎。

不過,北方還是主要種植大麥和粟米。

李曄記得後世人常說康乾盛世是番薯的盛世,似乎在明末傳入番薯之後,中土人口才迎來大爆炸。

可惜這時代番薯、玉米、土豆等高產作物遠在南美大陸,暫時夠不著。

除了吃飽還要有營養,吃不上肉叫什麼盛唐?

滿清和民國號稱人口四萬萬,但卻是骨瘦嶙峋,面黃肌瘦。

後世老外們一個個膀大腰粗的,是因為經過了兩百年牛肉牛奶的營養改良。

倭人號稱東洋矬子,明治維新之後,短短一百多年,倭人的身高和體質迅速加強。

李曄記得他們的口號就是取營養自海上。

這時代不存在什麼瀕危物種,人類在野獸面前才是瀕危物種。

就算是繁華的中土,也有大量人跡罕至之地。

有了肉食,對糧食的消耗會下降一些。

關中、蜀中、河東、河北可以得到草原的肉食補充,荊襄、湖南、黔中有魚獸之利,而山東、淮南、浙東、廣東,正好可以取營養於海上。

李曄與諸殿大學士商議之後,決定頒佈開海令,鼓勵百姓下海捕魚。

其實有沒有開海令都無所謂,沿海的百姓們早就在幹了。

至於他們是在捕魚還是當海盜就不得而知了。

唯一缺少的就是能遠洋的大船。

這些年溫州造船廠出來戰艦跟民用船差距不大,李曄乾脆弄一個官家捕撈隊,安上兩架床弩就是捕鯨船,平時為海員,戰時可為海軍。

還有什麼能比出海打獵更能鍛鍊海軍?

醃製的魚乾也可賣到中原、荊襄等內地。

李曄深知海洋利益之大,是華夏民族的未來,下令恢復玄宗朝設立的廣州市舶司,增加溫州市舶司、泉州市舶司。

版圖之類,大唐橫跨東西,縱橫南北,福建的問題不可能再拖延下去。

隨著大唐的目光轉向海洋,福建成了重中之重。

王審知這些年越來越恭順,進奉之物一年比一年豐厚。

這也說明他在海上的日子越來越好。

李曄多次旁敲側擊,王審知就是不提回歸大唐,幾個兒子頻頻來往長安,結交朝臣,就連李唐宗室,也頗有人緣。

朝堂上為其說好話的人不少。

但這都無法打消李曄的決心,他們裝作看不到海洋的巨大利益,李曄卻裝不下去了。

後世,單是海關帶來的利益,就能把腐朽透頂的晚清撐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