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離開了鄴城,車聲粼粼,馬蹄颯踏,消失暮色之中。
一個面目清秀,很人幾分書生樣子的少年就站在城門的暗影裡,看那車離開,好久之後,才轉身回城,在他身後。十幾個身形矯健的府兵緊緊跟隨。
少年回了尚書府,向尚書令衛覬施禮:“大人。”
衛愷點頭道:“他地確離開了麼?”
“是。”
“中途沒與任何人聯絡。”
“沒有。”
“走了好,走了也好。如此,無論他們看沒看破,都無所謂了,這才是明白人,不過。丞相只怕早在前面派人等著他吧。”
少年微微一笑:“這是自然,他這樣離開,會被請走。他是丞相的好友,其實我也不想在城中對他採取什麼其他措施的。”
衛凱看著少年,笑道:“蘭石的家傳神劍,天下無雙。當然不會有任何問題。蘭石,你此次自長安來,我顴兒在季漢,如今如何了?”
少年笑道:“大人,伯玉賢弟天姿聰明,智慧過人,陛下視同親子,親自教授。小人前來之時,陛下正教伯玉賢弟衛大將軍掃北之事。當年大司馬大將軍橫掃數千裡,匈奴異族被打的鬼哭狼嚎,抱頭數竄,我輩後人讀至此處,常扼腕而嘆,恨不早生三百年,哪怕在大司馬大將軍馬前為一小卒,也為大漢建功立業,不白活一回。”
少年所說的大司馬大將軍指地乃是武帝王將相年間的大將衛青。當年匈奴危害漢室,武帝令衛青率軍北征,大破匈奴,一舉打破了胡強漢弱的局面,為後來匈奴的分化,南匈雙歸順打下了基礎。而河東衛氏,也正是由於衛青的存在而興旺發達。發展到今天。少年的話說得不多,但卻代表了幾重意思,一是衛青乃大漢之臣,衛凱是其後人,自然也該是大漢臣子,為季漢效力;二是季漢陛下重視衛氏,重視衛凱地兒子衛顴,衛凱為了兒子,也該投桃報李;三是衛凱的兒子,乃至整個衛閥眼下都在季漢,讓衛凱一定要全力配合。
衛凱乃聰明之人,凱會聽不出來。但他城翠極深,對那危脅的話語只如沒有聽到,大笑道:“蘭石,你祖上一劍斬樓蘭,立大功於塞外,一樣是大漢忠臣,今日你我同歸季漢,自然不負陛下重恩,丞相所託之事,我們豈能不盡心竟竭力?”
少年笑道:“傅暇一點微薄本事,豈敢於大人相比。慚愧了。”這少年,正是季漢傅蘭石,北地人,少年成名,文武雙全,是年青一代中少有的傑出之士。他曾在長安對陣刺客郭修,結果兩敗俱傷,不意之間,為季漢抓住同馬昭立下大功。後來他被派入承相府中,在孔明確身邊任椽屬,深得孔明重視,此次被派往鄴城,便是協助衛凱,共同處置鄴城之事。
衛愷是河東衛閥之人,而衛閥一直以衛一青之後,滿門忠烈自居,衛凱少年成名,投靠曹操,認定曹操可以平定天下,重興漢室。哪知半世操勞。結果直到曹操死了,漢這到也沒有復興,反而是曹丕一把手將獻帝推開,自己坐了皇帝,形式比人強,衛凱雖自命忠良之後,身為漢臣,卻也並沒有傻到行刺或者自盡之類的傻事來。他只是老老實實的確良做自己地事,本本份份,任勞任怨。他能力既強,書法又好,才識又高,無論門第威望,都是一時之選,官司職漸升漸高,直到升為尚書僕射,自季漢攻下長安,平定雍涼,敗曹丕於渭南,定帝京於故都,衛凱敏感的發覺天下要變。季漢此時,已成強秦並六國之勢,於是,他便讓河東衛閥悄悄與季漢聯絡,不過,衛閥自來對政事敏感,這個大世家自來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向來以腳踏兩條船,多修一條路為絕招,在未辯清風向之前,衛凱與衛閥早在十幾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