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永別了,皇祖母(第2/4頁)
章節報錯
但前提,皇家首先要自己做個人,不然誰跟你妥協啊。
自己的兒子女兒,絕對不能窩在王府裡由一群女使家丁帶著,幽深宮殿裡養不出好東西來。
教育完什麼也不懂的臭兒子,朱老七心情舒暢多了,抱著兒子走出宗廟。
王妃正一臉憂心的在外守著,看著男人有些氣有些心疼。她是知道老太太同朱常瀛之間情感的,但莫名其妙折騰寶貝兒子幹嘛?
眼見胖兒子沒哭沒鬧,王妃方才安心。
“殿下,守制的房間已經收拾好了,你也要注意身體,還是去歇息一下吧。”
守制,也就是守孝,做官的則稱丁憂。
儒家提倡守制三年,嚴格來說是27個月,這是對士大夫的要求,視為金科玉律。誰不守制,輕則遭受嘲笑重則身敗名裂。
張居正就因為沒有歸鄉守制而飽受爭議。
皇家則不需要,國不可一日無君,即便親爹死了,太子爺也要馬上登位處理國家政務。至於皇帝以外的宗親,以守制三個月為最,少則五日的也有,具體多少日由皇帝來決定。
老太太崩逝,守制三月已經是頂格。
瀛州偏遠,實際上朱老七隻需守制月餘。
宗廟有幾間耳房,也是朱老七守制的地方,吃住都要在裡邊。有事出門,則要對著牌位告罪請假。
對朱常瀛來說,這也無所謂,換個工作地點而已,而且清淨了,非必要則無人打擾。
沒有想到,老太太的離去令朱常瀛有了難得空閒時間,可以靜下心來讀讀書,寫幾篇文章。
他的手邊就有一本新鮮出爐的劇本。
《裹足記》
不過作者並非大名鼎鼎的湯顯祖,而是那個青樓浪子呂天成。
該劇講述,富家女盧巧孃家道中落,為親父嫡母賣去揚州,淪為準瘦馬,飽受折磨又被幾經轉賣,最後得了花柳被主家丟出門,為乞丐凌辱至死的悲慘故事。
朱老七翻看了幾頁,就覺寫的入木三分,看的頭皮發麻!
據吳四娘言說,故事都是真的,只是主角不同,採選這些女人人生中最為悲慘的遭遇歸為一人。
其實吧,妓女這個行當並非皆悲慘,也有主動投身其中的,也有退役之後找個男人嫁了小日子過的不錯的。當然,被迫營業的居多。
世界上也不只她們悲慘,悲慘世界,無人可以例外。
《金瓶梅》寫的好,但太特麼黃了太特麼寫實了,絕大多數人只看其中的黃段子而忽視了劇中人的遭遇,屬於世俗小說,而非悲劇。
這個時代需要悲劇,只有悲劇才能喚醒人類的良知同憤怒,進而埋下改變的種子。
之前的《沉塘記》就很熱,火爆大江南北。
這本《裹足記》效果應該也不會差。
吳四娘這老孃們還是有些人脈的,新劇一旦在屏東、澎湖開啟局面,便會很快傳播至南京、蘇杭等大城市。
對於歪風陋俗,單單政令還不足夠,要加大輿論宣傳。僅僅文字宣傳也不足夠,畢竟這是一個文盲佔據絕大多數的社會。曲藝說書,民間小調才是民間思想傳播的主要渠道。
《沉塘記》、《裹足記》就能破除歪風陋習了麼?
當然不能夠,移風易俗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慢慢來,總有云開見月明的那一日。
夜半讀完《裹足記》,朱老七略略思索片刻,提筆在一張空白紙張上寫了幾個大字。
《溺嬰記》
這年頭男女房事也沒個預防措施,全靠自我控制。加之男女偏見,生活水平限制等等原因,棄嬰溺嬰多不勝數。
這些剛出生就死掉的小可憐,絕大多數是女嬰。
從某些方面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