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
注1:器材和膠片資料,根據最近十幾年的價格推斷,專業器材價格一向穩定……如有讀者有更準確資料,歡迎留言。
注2:汪長智2007年榮獲金像獎專業精神獎,現已去世。
()免費TXT小說下載
注2:杜可風在1979年左右在臺北,參與了蘭陵劇坊的建立。
第二卷 第十五章 嘉禾
沈衝很快就發現,自己不是做導演的料子,至少不是個天才導演的料子。
劇本的寫作,他全程參與,細節全部知曉,一有空閒就在揣摩,在拍攝前,還畫了不少分鏡頭——據陳韻文的說法,那是小孩子塗鴉。
然而拍了三天,每天用了10盒膠片,拍的時候感覺良好,可晚上衝洗出來一看,統統不行,三四萬塊的膠片,基本打水漂了。
看過大量的電影,不代表就會拍,就好像看過很多小說,不代表就能寫一本好書,看過很多av,不代表上床了就是大師。
什麼時候用什麼樣的鏡頭,攝影機和演員之間的距離是多少,景深怎麼安排,前景、背景和演員的關係如何,演員要佔據畫面中的什麼位置……
各種細節問題,層出不窮,沈衝焦頭爛額,煩不勝煩。
而且越拍,沈衝越覺得,之前太想當然了,以為簡單的場景好拍,其實越簡單的場景,越難拍,如何把一個狹小單調的場景,拍出不同的畫面,有層次的交代細節,是一門非常高深的學問。
拍大場面,考驗的是幕後的統籌能力,至於導演本身的水平,反而要求並不高。
比如人多的場面,只要跟著主演走,動作多的場面,只要對準打鬥的演員,鏡頭中其餘的細節,觀眾不會在意。
這就好比吃火鍋,各種作料食物都對湯底裡丟,即使味道有點小問題,食客也嘗不出來。
而《活埋》是單一場景,任何細節都會放大,好比是一碗蛋炒飯,好不好吃,關鍵就看導演的水平。
不僅做導演的沈衝頭疼,做主演的金士傑也陷入困境。
舞臺和電影,雖然都是表演,區別還是蠻大的,金士傑是第一次接觸電影,經驗也不如後世豐富,他好像一個踢慣了11人全場足球的職業高手,忽然來踢7人室內小場足球那樣,不太適應,做表情和講臺詞,都偏向舞臺風格,有點過分的誇張。
()
這個問題,拍完第一天,他自己就發現了,沈衝也知道,但兩人都是菜鳥,誰也指導不了誰,只能不斷的摸索,反覆嘗試。
好在黃嶽泰拍過幾部電影,有些經驗,他又不藏私,把所知道的的東西傾囊相授,又盡心盡力的做好攝影工作,才讓這三天的膠片沒有全白費,好歹有幾分鐘的鏡頭是非常不錯的。
除了本身的技術問題之外,時間也是個大問題。
沈衝名氣越來越大,生意越做越多,即使沒錢了,宅起來不主動出去找事,事情也會找他。
比如嘉禾,就找上門來了——才開拍一天,鄒文懷就親自打電話到公司,邀請沈衝共進晚餐。
鄒文懷的目的,沈衝心知肚明,然而大亨相請,無論如何,都要赴宴的。
王晶的《追女仔》不出意料,在七夕之後,每日票房迅速回落,放映第二週結束的時候,單日票房跌到20萬不到的境界,邵氏直接砍掉了一半多的戲院,改放別的電影。
不過即使如此,《追女仔》的總票房也突破了800萬,等最終下線的時候,很有可能超過許冠文的《半斤八兩》,坐上香港電影歷年票房總榜亞軍的位子。
如此一來,嘉禾坐不住了。
嘉禾此時,文有許冠文,武有成龍,一個只要出手,必然是年度票房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