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有例外,就是在習慣已養成之後,也不應發生與習慣相沖突的事情。在培養習慣時,前後要求要一致,不要因為自己的心情很好或者很糟,就對孩子有了例外。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培養孩子做人方面的好習慣(1)

做事先做人,而做人先培養習慣。只有在孩子還是兒童的時候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孩子將來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全面發展的人。

孝敬父母的習慣

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讚。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人”呢?又有誰願意和他打交道呢?

《新三字經》裡有一句:“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是漢代湖北一位因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好兒童。他9歲時,不幸喪母,小小年紀便懂得孝敬父親。每當夏天炎熱時,他就把父親睡的枕蓆扇涼,趕走蚊子,放好帳子,讓父親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蓆冰冷如鐵,他就先睡在父親的床蓆上,用自己的體溫把被子暖熱,再請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當時有“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讚譽。

對於現在的一些獨生子女,常可以看到這樣的鏡頭:吃過飯後孩子扭頭看電視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卻在那裡忙碌著收拾碗筷;家裡有好吃的東西,父母總是先讓孩子品嚐,孩子卻很少請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後,百般關照,而父母身體不適,孩子卻很少問候。凡此種種,值得憂慮。

曉萌11歲,爸爸媽媽對她異常疼愛,曉萌也很喜歡爸爸媽媽,但還是不知道心疼父母。父母每天結束了一天的工作,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裡,連一口熱水也喝不上,曉萌還要爸爸陪她玩,並一直喊著要吃飯。

對此,父母不禁感到難過,他們想,也許是自己平時對女兒的溺愛讓曉萌沒有孝敬父母的意識。於是他們決定從生活小事做起培養孩子的這種意識。有一次,曉萌來了興趣要嘗試自己洗衣服,於是媽媽痛快地答應了。第一次洗衣服,曉萌洗得相當吃力,額頭上都滲出了細細的汗珠,而且洗完衣服,小胳膊都開始痠痛了。

曉萌好奇地問起媽媽:“媽媽,你平時幫我和爸爸洗衣服也這麼累嗎?”媽媽說:“雖然我力氣要比你大些,不過每次洗那麼多的髒衣服,也是很累的。”曉萌聽完後若有所思地說:“媽媽,我現在長大了,以後我的衣服我自己來洗吧。”

媽媽聽了女兒的話,心裡不知有多高興,並及時誇獎曉萌說:“曉萌懂事了,知道心疼媽媽了。”聽了媽媽的誇獎,曉萌更高興了。此後,曉萌變得懂事多了,除了堅持洗自己的衣服以外,還主動幫父母做些家務活,更懂得心疼父母了。

曉萌為什麼變了?因為她體驗到別人的疾苦,激起愛心或同情心,從而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有無孝敬父母的習慣,不單單是子女和父母的情感關係,其實質是一個能否關心他人的大問題。在家裡能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到社會中,才有可能做到關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對祖國的忠誠。因此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那麼家長怎樣培養孩子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呢?

1。要建立合理的長幼有別的家庭關係。所謂“合理”,是指全體家庭成員之間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同時,家庭又是一個整體,不能各自為政,總要有人當家長,來“領導”家庭,管理指導家庭全體成員的生活。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養者,而且他們有豐富的生產經驗,自然應當成為家庭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