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和主事人。孩子應當在父母的指導幫助下生活、學習。
培養孩子做人方面的好習慣(2)
現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陽”,家長變成圍著孩子轉的月亮、侍從,這就為孩子形成以我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談不上培養孝敬父母的好習慣了。因此,我們要讓孩子明白自己與父母的關係,知道父母是長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顛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裡逞強胡鬧。
2。要讓孩子瞭解父母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現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況,不知道父母的錢是怎樣得來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認為父母給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經地義的。這樣的孩子必然不可能從心底裡孝敬父母。為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經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況告訴孩子,從而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得來不易。自然,孩子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底裡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3。從小事入手訓練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習慣。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聽從父母教導,關心父母健康,分擔父母憂慮,參與家務勞動,不給父母添亂。要把這些要求變為孩子的實際行動,就應當從日常小事抓起。
如關心家長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問候下班回家的父母親;當父母勞累時,孩子應主動幫助或請父母休息一下;當父母外出時,孩子應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當父母有病時,孩子應主動照顧,多說寬慰話,替他們接待客人等。孩子應承擔必須完成的家務勞動,哪怕是吃飯時擺筷子。
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學習情況,合理分配,具體指導,耐心訓練,熱情鼓勵。這樣不但有利孩子養成家務勞動的習慣,也有利於孩子不斷增強孝敬父母的觀念:“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為他們多做事。”
4。要以身作則,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家長們不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還要時刻不忘照顧年邁的父母親。如果說平時因居住地較遠,工作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處,那麼在休假日要儘量抽時間帶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幫老人做些家務,同老人共聚同樂,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如此日長時久,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會逐步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尊敬老人的習慣
尊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有必要讓下一代將這種美德繼承下去。同時,尊敬老人的美德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孩子的品德教養問題。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生動的例子,有些孩子在家長、學校的教育下,認識到了尊敬老人這種品質的重要,於是,我們看到了在馬路上,有孩子扶著老人過馬路;在公車上,有孩子主動給老人讓座……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了不少相反的例子,有些孩子頂撞老人,取笑老人,甚至用很生硬的態度來命令老人為自己做這做那。
出現這種差別的原因就在於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不到位。讓我們來聽聽這位父親的講述:
李先生是我的同事,因為住的也挺近,李先生經常帶著8歲的兒子強強到我家串門,我兒子小毅和強強年齡一般大,兩人也因此成了好夥伴。李先生很喜歡我4歲的兒子小毅,甚至不只一次地提出,讓兒子認他做乾爸爸。徵求我的意見時,我告訴他,這件事由孩子決定,只要他同意,我就舉雙手贊成。從這以後,他對我兒子更加疼愛有加了。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培養孩子做人方面的好習慣(3)
2003年4月的一天傍晚,他按照約定來我家做客,還給兒子帶了一大包禮物。
不巧的是,兒子當時正在和爺爺發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