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是作家塑造眾多人物的真實、客觀的態度。在民族的危難面前,我們的民族不乏蠅營狗苟、賣身投靠,見利忘義、畏怯退縮的敗類,比如書中的李穿石、陸小飛等等,也有大義凜然、捨身報國的志士,比如書中的郭大器、趙懷玉等等,更多的,則是趙如圭、陸雄飛、德寶這樣的“芸芸眾生”,無論是作家欲鞭撻還是謳歌的人物,作家都賦予了他們合理的、可信的性格依據,特別是對趙如圭、陸雄飛、德寶這些變化發展中的性格,作家毫不迴避其人性的弱點,著力刻畫了其性格發展變化的過程,這種多層次的人物構成,多線索的心路歷程,展現了危急存亡之秋中華民族豐富的性格形態,顯得如此真實、可信,當這些性格經歷了家國之恨的洗禮,走向反抗之路的時候,一場偉大民族戰爭的雄厚根基,已經鑄就,其廣度、深度以及勝利的前景,都已是不可避免的了。
一部小說的深度,取決於作家對其人物認識和表現的深度。
誠哉斯言。
當然,一部優秀小說的構成因素,並不僅只是這些。就這部作品而言,我欣賞的,還有以下兩點:
其一是時代背景的紀實性與人物、故事虛構性的融合。我不知道趙氏一家的人物、故事是否有原型為基礎,但其中顯然加入了作家大量的想象與虛構。然而,故事發生的時代環境和社會背景,卻是真實有據的。書中涉及上個世紀30年代中國的重大歷史事件,甚至真至在天津發生的不少事件,都有著確鑿的史實依據。這些歷史事件的參與者,張學良、溥儀、土肥原賢二等等,有的直接在作品中出場,有的則作為後景交代,而這些事件本身,時時在作品中凸現,有力地增強了作品的時代感和真實感。這種紀實與虛構本融合的寫法,並不是作者的發明,但在《玉碎》中,結合得非常成功,為營造趙氏一家生活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為趙氏一家的性格命運發展,提供了一個真實的舞臺。
其二透過作品不難看出,作家對那個特定時代天津的民風民俗,對古董玉器行業和知識有著豐厚的積累,在作品中,洋洋灑灑,娓娓道來,真給人以“山陰道上,目不暇接”之感,大大增強了作品的知識性和趣味性。作者寫生子“洗三”,寫合婚換貼,寫品玉賞玉的奧妙,寫喪葬儀式的繁瑣,寫天津衛幫會碼頭的規矩,寫列強租界的格局……真有舊天津民俗風情的“百科全書”的感覺。更為難得的是,這些趣味橫生的“閒筆”,並不賣弄,不炫耀,而是隨著故事的發展,人物的活動流淌而出,使讀者在閱讀中,既受到巨大的情感衝擊和精神的陶冶,也得到知識的滋養和文化的享受。
當然,我想說的,還有很多。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感謝它使我感到自己度過了一個收穫豐盈的春節。
因此我不由自主地推薦給讀者,讓大家都有所收穫。
是為序。
甲申初四
《玉碎》歷史背景
歷史背景:
1931年“9,18”事變之後,為轉移國際對東北局勢的注意,拒不執行“國聯”要求日本撤軍的決定,並利用混亂將窩居在天津的末代皇帝溥儀裹挾到東北充當滿洲偽皇帝,日關東軍特務機關和駐天津日軍精心策劃、組織了以漢奸張壁、李際春為頭目的武裝便衣隊,於31年底發動了震驚中外的天津暴亂。便衣隊以日租界為基地,闖進天津市華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日軍也頻頻向華界放槍打炮,擊傷、打死多名中國市民。一時間,天津華界局勢大亂,警察局、酒樓、商號、民居都遭到便衣隊的攻擊,百姓飽受塗炭。對此,駐天津的東北軍及警察部門在張學良將軍和張學銘市長指揮下,對漢奸便衣隊進行了堅決的鎮壓,本來就對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東三省義憤填膺的天津市民也紛紛以各種方式進行反抗,致使汗奸便衣隊連遭挫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