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敵總指揮、41代軍長、122師中將師長王銘章;122師少將參謀長趙謂賓;上校副官長羅辛甲;少校參謀範承謨、謝大壤;124師上校參謀長鄒紹孟;上校副官長傅暫民;上校政訓處長繆嘉文;少校參謀張重…….英雄之名,永垂不朽11938年3月第22集團軍總司令孫震在“關於滕縣戰役的戰鬥詳報”中的數字,是役斃傷日軍官佐三百二十餘員,擊斃日軍士兵一千五百餘名,擊傷五千餘名。我陣亡官兵三千餘名,負傷官兵四千餘名。四十一軍佔傷亡總數的四分之三。

滕縣保衛戰從3月14日日軍進攻普陽山外圍陣地開始,到18日日軍完全佔領縣城上,歷時四日半。如果僅從日軍包圍縣城的十五日算起,時間是三日半。這是何其寶貴的幾天!如果沒有這幾天,日軍即完全可以在15日、最遲也不會超過16日佔領官橋,掐斷從臨城北出滕縣的咽喉。這樣湯恩伯軍團將會被堵在臨城以南。

如果沒有這幾天,磯谷廉介和第十師團就會提前幾天抵達臺兒莊,在孫連仲兵團進駐臺兒莊以前,將其堵在運河以南。

甚至,磯谷廉介還可以分兵擊潰張自忠和龐炳勳,以解第五師團的臨沂之圍,兩個精銳師團會師指向徐州。

這就是說,如果沒有這幾天,未來震驚中外的臺兒莊大捷將不復存在!就如一臺戲,沒有序幕,哪來的勝利?原本是臺兒莊戰役的這一階段戰局將向何處發展?沒人能說得清楚。

可是滕縣戰役後,22集團軍正在收容整理時,戰區長官部轉來最高統帥部電令,其要旨是:四十一軍堅守滕縣,未能完成任務,惟念該軍傷亡重大,姑免查究。湯恩伯應援不力,予以申斥。

傾接該電,集團軍內知情者莫不憤憤然。

稍後,又來電撤銷前電。

在得知王銘章陣亡後,孫震親自電示高飛:“應不惜一切代價,想辦法,務將王師長遺體運回,以慰忠魂。”

而高飛,他也做到了這一點。

他和他的151團,儘管沒有救出王銘章,帶卻帶回了英雄的骸骨,和滕縣城內那些之前大量被打散計程車兵!(未完待續)

第二百四十四章 英雄之名,萬古留芳!!!

王銘章的遺體送回後,中央國民政府決定:追贈王銘章為陸軍上將,特予國葬,頒發國葬費四萬元,生平事蹟宣付國史館,並飭原籍四川省新都縣建墓立祠,以彰英烈而慰忠魂。

王銘章的遺體由151團全體官兵運送到徐州。

由於開初運送時要透過封鎖線,遺體只是草草裝殮,到了徐州後,遺體要改為盛裝。李宗仁找遍了徐州城,最後在一家上等的棺材鋪裡找到了一具上好的大棺材。

這具棺材上面貼著幾個字“棺中之王”,意思莫非”是說這具棺材是上品中的上品。這幾個字本不足奇,可在這裡卻令人大為不解。

不解之處就在於,如果這四字倒過順序念,就成了”王之中棺”。

王銘章字之鐘,繁體之鍾。而且在軍中有時寫到“之鍾”時,為了省筆就寫“之中”

了。看到這樣的巧合,眾人在悲痛之餘,不免嘖嘖稱奇。

遺體在徐州盛殮後,經武漢、重慶、成都,沿途各界民眾迎柩,隆重公祭。

在武漢,5月8日上午十時,有八十餘個單位的六幹多名代表參加迎靈。迎靈主祭團由何應欽、白崇禧、陳泮嶺、晏道剛、吳國楨、郭懺、黃文楨、郭沫若組成。民眾代表吳玉章、董必武和八路軍代表羅炳輝、齊光參加了迎靈儀式。

在重慶,5月23日下午,國民政府備院、部、及市區縣備機關團體代表數千人齊集朝天門碼頭迎櫬入城。賀國光率隨員登上民族輪主持啟靈禮,宣讀祭文,敬獻花圈後,靈櫬向岸上移動。此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