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蔣介石聽後,悻悻地說:“我並不責備史將軍辦事不盡力,美國援華物資數量多寡也不是問題的關鍵……”
宋美齡又接過話頭,補充道:
“總司令以為,他所重視的不是飛機之數量,而是態度與精神。舉個例子,有人誠心要幫助你,即使事情沒辦成,你也要感謝人家。
而另一種人以傲慢憐憫態度幫助你,事情就是辦成了,也不符合你的願望。是不是?”
蔣夫人妙語連珠,說的都是蔣介石想說而沒有說的。夫人話音一落,蔣介石更振振奄詞,大言不慚:
“望閣下轉告羅總統,我要求美國派遣參謀長來華之動機,絕無利用此人向美增索物資之意。倘若我的行動受物質誘惑之影響,早失日本之貢獻所動搖矣。故,我願掬誠保證,影請美國派參謀長來華,絕無物質企圖可言。丈迪威到重慶以來,我從未向他要求物質供給之事。史將軍是我的參謀長,哪有統帥向參謀長提出請求協助的道理?關於飛機的事,唯因夫中國戰區需要之迫切,故由夫人向史將軍提&討論罷了。”
聽了蔣介石一番割白,居里暗自發笑。既然如此,飛機的事可到此為止啦!
“承教頓開茅塞。”居里一句話,把這個問題煞住了。
蔣介石與史迪威之間原有兩大疙瘩,一個是緬甸戰敗的責任,一個是500架飛機。關於緬戰,蔣介石已表示不願再提及;關於'
機,他說這也無所謂。雖然,蔣介石言不F七衷,但起碼錶明他不想糾纏1日賬。這樣一來,蔣史之間的主要障礙也就不了了之。居里重慶之行便告走完第一步。下一步,他必須讓蔣介石接受史迪威提出的三路反攻緬甸的作戰計劃。這是羅斯福給他的最終使命。
敗出緬甸後,雄心勃勃的史迪威指天踅地,要報仇雪恨,他在退往印度的路上,擬刺了三路反攻緬甸的作戰計劃。史迪威提出,犛退往印度的中國遠征軍部隊整編擴充為3到5個師,作為第一路從印度反攻緬甸,代號為X部隊;在雲南以美式武器裝備訓練15到20個師,作為第二路從雲南反攻緬甸,代號為Y部隊;以英**隊從仰光登陸,作為第三路扣回緬甸。這是一個充滿了史迪威個人色彩的龐大戰略計劃,雖然羅斯福沒有具體研究過此計劃,但是,總統原則上贊成反攻緬甸作戰。區為這一計劃與羅總統的全球戰略非常合拍。羅斯福始終不渝地強調,從全球戰略看,日本弦美國的威脅遠比德國大,而在亞洲,能與日本抗衡的唯有中國,只有鼓勵、幫助中國積極弦日作戰,才能最大限度地減輕日本對美國的威脅。
他贊成中國抗擊日本的一切積極作戰甜作。所以,他不吝惜武器,不吝惜飛機大炮,不吝惜美元,盡最大的努力援助中國。在他霍來,把武器交給中國打日本,比美國人自己去打日本合算得多。所以,當緬甸行將不保,漬緬路面臨斷絕時,他焦急,他不安,他一再弦馬歇爾等說:“得趕緊想出什麼法子,保證把武器源源不斷運給中國。”
因此史迪威提出反攻緬甸的計劃,正合羅總統的意。
然而,蔣介石是不是也贊成?居里覺得這是個極為複雜的問題。奪回緬甸,重新開放溱緬路,蔣介石當然不會反對。但是,要動用邁20箇中國師來執行史迪威提出的一I頁作戰i…七劃,蔣介石是贊成,是反對,就不好說了。
勸蔣介石接受三路反攻緬甸計劃,肯定比化解蔣史關係困難得多。屆裡早已意識到這一點,他口袋裡不是準備有“口香糖”嗎?
該拿出來了17月29日,重慶下了一場大雨,火爐子總算降了點溫,被酷暑熬苦了的市民們眉頭舒展,街面上人們說話都和氣多了。這天,居里把史迪威的三路反攻計劃奉呈蔣介石。總司令情緒不錯,雖不十分內行,卻是十分仔細地硨閱作戰計劃,還對著牆壁上的大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