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一點點,而且這些學說並沒有一個是被明文規定了的唯一正確學說,不怕他們鬧,“等他們把明堂制度給議出來再說吧。”劉徹最近對於傳說中的明堂很上心。
“不如壓完了再立明堂。”韓嫣想了想說。
劉徹滿眼問號。
“現在壓下了,以後再用的時候,就老實了。如果讓儒家把明堂立了起來,你坐在明堂裡壓儒家……”就怕壓不下去了。
“這倒是,要怎麼壓呢?父皇的時候,曾讓黃生和轅固生當庭辯論,可也沒有個結果。那時雖說是題目出得不太好,可我怕萬一再辯出個一樣的結果來,未免不好。”
“誰說壓制就是要他們兩家互相拆臺的?”韓嫣揉了揉額頭,果然,大家沒有搞清楚學說與政治的關係,對上劉徹發亮的眼睛,“就算他們有一家贏了又怎麼樣?壓一下,不過是讓兩方都知道,他們的學說只能是供人取用的,別把自己擺得太高了。他們拿的不是詔書,一出來,所有人都必須遵行。挑出兩家不合理的地方,敲打一下,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學說並不是那麼完美,不可以全照著用,別老嚷嚷著自己學的全是對的,也別把自己也給看得太高了,要踏踏實實地做事,想要大家認可,就要做出實績來。”
喝了口茶,繼續講課:“大家都搞錯了一個問題,以為學了某一家,就得一條道走到黑了,單說孔子吧,他就求教過不少人,從周的樂師到老子,還有七歲的孩童。相容幷包,不斷學習,才是大家應該學習孔子的地方,可大家倒好,把孔子說出來的話,給當成根本了。所有的話語,不過是思想的載體罷了。就像書和知識的關係一樣,大家重視書籍,是因為它承載了知識,得透過文字,連起來看整篇文章才能讀出意思來。”
“廷辯,辯什麼呀?你把自己和大漢朝廷當成獎品了麼?誰辯贏了,就聽誰的?你是傀儡麼?弄反了吧?學說猶如器物,合適的拿來用,不合適的,就修正,不修正的,就拋棄,這不是很自然的事情麼?朝廷用什麼樣的學說來治國這件事情,要搞清楚重點,重點是治國,而不是見了鬼的學說。大漢朝廷它是治國的地方,不是學堂。為官治國,要看政績實效的,不是看誰說的有道理。”為什麼大家都搞不清楚這一點?
“是得給這些學說一個定位的時候了。”定位這個詞,韓嫣常掛在嘴邊,劉徹倒也理解。
“就算現在用了某一學說,並不代表它所有的說法就是對的,比方說孔子說種田他不如老農,孔門弟子就對農事頗有鄙視。如果天下人都接受了這樣的思想,都不去種田而想著做官,豈不是大家都要餓死?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官的,也可以說是沒本事的人才去種田。可畢竟,這與國家重農的說法相背離了。文人士子,可以雅,但雅,不能用來治國。治國,要有實幹的人,不是光會嘴上說著仁義道德發號施令的人。不計後果地隨便指揮,實在是件太簡單,可後果太嚴重的事。”
“用哪一個學說,取決於朝廷、國家有什麼樣的需要,而不是哪個學說更光鮮體面。裡子都沒了,縱便面子再光鮮,也沒有掛的地方啊。只要保住了裡子,面子的事兒還不好辦麼?”
“不光是這兩家,哪一家學說,都得擺正了自己的位置。借這個機會,也是表明朝廷的態度,能者上,庸者下。大臣是這樣,學說也是這樣。位子不是哪一個人的,治國也不是單靠哪一家的。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說得再動聽,做起來沒效果,那就不能說他是對的。哪怕現在合適了,以後不合適,照樣得下來。要與時俱進才行。”呼呼,對最後兩句話,韓嫣非常滿意。
劉徹有點呆,正在消化韓嫣的言論。
“儒家現在看著好,也確實比黃老更適合。可自漢興以來,卻是用黃老而得盛世的,為什麼呢?因為開國之初,百廢待興,必須用黃老與民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