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低聲提醒道。“而且西人顧問巴夏禮日前還提出一個《巴夏禮建議書》給朝廷,建議將旗人轉為貴族,與漢人一體,融為華夏之族,以收國族一體之效果。”
“嗯,這個建議書我已經看過了……想法是很好的,只是天下人心已亂,想要籍此夯實我朝根基怕是不易。”曾國藩道,“岷樵。還是找幾個能任事的旗員到湘勇來領兵,以分漢臣兵權吧。”
曾國藩的理想從來就是“滿漢一心,主奴一體”,並不追求漢臣獨大。如果不是林則徐不樂意旗人到湘勇掌權,他早就將一部分兵權交給旗人了。歷史上曾國藩就重用滿洲鑲黃旗的塔齊布為湘軍第一大將。這個時空。由於林則徐的緣故,滿清朝廷對漢臣的猜忌猶勝於歷史,曾國藩自然將更多的心思用在化解旗人的疑心上面了。
兩個人正商量怎麼向旗人主子表忠心的時候,大帳的門簾忽然被人掀開,江忠源的弟弟江忠濟大步從外面走了進來。
“滌翁,大哥,發現粵匪的馬隊!”
曾國藩和江忠源同時站了起來,互相看了一眼,江忠源急急問道“有多少人?主將是何人?他們的兵到哪裡?”
“不知道。”江忠濟搖搖頭,“派出去的夜不收大半沒有回來,回來的人只說遭遇到粵匪的馬隊,其餘就一概不知了。”
這算咋回事?湘軍裡面沒有大隊騎兵,只有少量用於偵察的夜不收,也不是多專業的騎兵,不久之前都是湖南的農夫,勉強能騎馬而已,如果遇上敵人的精騎自然只有死路一條了。
“粵匪……怎麼會有騎兵?”
“該是皖北的捻黨,張樂行部。”門外又進來一個五短身材的漢子,相貌極是端正,正是河南按察使袁甲三。跟在他身後的還有河南知府郭嵩燾,南陽知府胡林翼,還有曾國華、曾國荃、曾國葆等湘軍將佐。他們都是聽到有粵匪馬隊靠近的訊息急忙趕來曾國藩的中軍大營的。
“不如退往中牟縣城,背靠城池和逆賊交戰吧。”江忠源提出了建議。
說起來讓人啼笑皆非,現在曾國藩軍中倒是有不少歷史上的湘軍名將,但是這些湘軍名將現在並沒有成長起來,充其量跟著法國軍事顧問學了點皮毛,除了長沙守城戰外,也沒打過仗,野戰的經驗半點也無。若是法國軍事顧問還在,或者可以靠他們來指揮排兵佈陣。但是法國臨時政府的調令也已經到了曾國藩軍中,所有的法國顧問全部撤離,還剩下一些洋教習多是原來西洋軍隊的老兵,根本不能指揮幾萬人的征戰。
所以想來想去,似乎只有守城比較保險。
“這也太怯了吧?”曾國藩不大甘心地道,“三萬湘勇,俱是洋槍洋炮,還是西洋軍官調教出來的,現在只是見到幾個粵匪騎兵就灰溜溜跑到中牟縣城去死守……”
“大哥,還是出戰吧!無論如何都要打一仗,要不咱們來河南作甚?不如舒舒服服留在兩江呢。”曾國藩的九弟曾國荃嚷嚷著要出戰。
“滌丈,是得打一打,否則各方面都不好交代。”郭嵩燾也附和道,“僧貝勒讓咱們來探虛實,打一打才知道虛實。若是粵匪主力,僧貝勒也不會見死不救吧?”
曾國藩躊躇片刻,還是同意了曾國荃、郭嵩燾的建議,下令江忠濟、曾國荃、曾國葆三人各領三營湘勇出戰,分三路向西搜尋前進。
此時湘軍的編制並不是完全模仿歐式軍隊,而是半中式半歐式,營則是最基本的作戰單位,一營兵約有800到900人,武器是洋槍,有加爾各答廠的褐貝斯,也有佛山出品的仿褐貝斯,通常還配屬兩門9磅炮。營下面則是哨隊,相當於歐式軍隊的連,哨隊下面是棚,相當於排。而營以上並沒有類似於團、旅、師的編制,而是落幹“大營”,這種“大營”並不是正規編制,而是幾個湘軍大頭目所直接掌控的部隊的總代號。如曾國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