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的嫡系稱“吉字大營”,江忠源的嫡系稱“楚字大營”,胡林翼的兵叫“潤字大營”,郭嵩燾的兵稱為“仙字大營”。 每個“大營”所轄的“營”數量不一,曾國藩的兵最多,江忠源次之,胡林翼、郭嵩燾的兵較少,各自不過三個營頭。
所以曾國藩並沒有調集他們的部隊出戰,只讓自己的兩個弟弟和江忠源的弟弟帶著九個營頭出擊,其實也是沒頭沒腦的瞎指揮。攏共八千兵還拆成三分,又沒有騎兵遮護,倒真是曾國藩屢北屢戰的打法。
第363章湘軍鬥長毛之開始
太平軍的騎兵哨探也撒了出去,他們都是成天侯張樂行的部下,土生土長的中原人。這個時代中原並不缺馬。雖然尋常的農民當然養不起馬,但是這些出則為匪,歸則為民的捻匪家中一般都是有馬的,而且幾年的捻匪幹下來,都練就了一身高超的騎術,還有幾種他們在打家劫舍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馬隊戰術。
如他們的騎兵哨探,為了不引人注意都是著便衣出戰,十餘人一隊,散成一個扇形進行搜尋,但彼此間相聚不遠,一個呼哨就能聚集作戰。作戰方式則是肉搏為主,慣用的武器就是馬刀和弓箭,洋槍他們是沒有的。但是十幾騎排成一線的衝鋒也極有威力。遇到小隊的官軍步兵往往一衝就垮,落單的官軍騎兵也不是他們的對手。因而在皖魯蘇豫四省交界的平原上,捻軍的野戰是少有對手的。這一次曾國藩的湘軍的夜不收就著了他們的道,被砍了好幾十,捕了十七八,審問之後,湘軍的情況便被楊秀清、張樂行基本掌握了。
與此同時,中牟周遭戰場的控制權也落到了太平軍手中。捻軍的騎兵完全遮蔽了太平軍主力的行動。而湘軍的一舉一動,都在太平軍的掌握之中。
“東王殿下,清妖派出3支兵平行向西,衝白沙鎮來了。每支兵都兩到三千,都是洋槍隊,還拉著小炮。”
東王楊秀清這時已經進駐鄭州以東的白沙鎮,離中牟縣城不過20多里地。成天侯張樂行接了屬下的報告,就笑嘻嘻來彙報於他了。
“三隊清妖之間距離多少?”楊秀清琢磨一下,便追問道。
“不過五六里地,彼此倒還能支援,看來是……”張樂行想了想,才搖搖頭道“看不出來他們想幹啥?”
“這個是咱們南方鄉下剿散匪的打法,把兵散成幾隊搜山呢。”楊秀清噗哧一聲笑道,“這幫湖南蠻子真笨得可以,咱們有三十萬大軍,輪得到他們幾千人來搜?”
楊秀清想了想向身邊的天國悍將曾天養下了命令“曾丞相,你帶洋槍右軍出擊,再給你一個旗的捻軍馬隊,去白沙鎮外東北五里佈陣,從清妖的北面開始打。”
接著又吩咐張樂行道“成天侯,餘下的四個旗分兩隊,去監視清軍中路和南路,記住,如果清妖擺出空心方陣就不可硬衝,遠遠看著便是,也不要靠近,免得挨炮子。”
打仗這事兒吧,一靠學習、二靠實踐、三靠天賦。楊秀清無疑是三者俱全,現在已經成長為太平軍的帥才了。而滿清大忠臣曾國藩,在歷史上就是以打呆仗聞名,被早期的太平軍打得“屢北屢戰”,兵敗自殺就有五次之多,大概也是世界軍事史上的一大奇觀了——不,是兩大奇觀才對,一個五次兵敗自殺的統帥;二是五次自殺都沒有把自己殺死,生命力果是頑強啊!
……
這一次被曾國藩派出的三支兵中擺在最北線的是江忠濟的三個營頭,大約有2700人,都是湖南新寧縣出來的,算是湘軍當中資格最老,訓練時間最長的部隊。帶隊的江忠濟本人,在湖南省的時候就跟著哥哥江忠源辦團練,剿過青蓮教起義。不過太平軍這樣的強敵可不是青蓮教的烏合之眾可比。而且湘軍的騎兵已經被捻軍打垮,整個戰場對湘軍單方面遮蔽,幾里之外的情況就不得而知。
所以當江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