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這平準之法,乃是貴時拋售、賤時收買,以平物價。此法在大唐已然在實施。”
“哦,這麼說來,這桑弘羊之策皆不能行於我大唐?”李世民淡淡的說道。
張允文肅聲道:“陛下此言差矣,對於這桑弘羊之法,微臣以為當取其神而非取其形。取其觀點加以己用!”
李世民笑道:“這麼說來,允文對這桑弘羊之神是有所瞭解了?”
張允文點頭道:“微臣看了一遍,只看出其兩個主張來。第一,重商亦重農工。第二,山林川澤皆為國有,故需嚴加控制。對於這兩個主張,微臣是非常贊同的。陛下欲使國庫豐盈,非得重工商之業,欲使倉廩豐實,非得重農業。至於山林川澤為國有,乃是懼怕豪強得山林之利,輕則禍民,重則禍國!”
李世民聽得津津有味,待張允文說完,這才撫掌笑道:“允文不愧是出身書香門第,雖為武將,可這讀書之能,卻是厲害啊,看了兩遍,便能直窺其根本!好一個欲使國庫豐盈,非得重工商之業,欲使倉廩豐實,非得重農業。朕且問你,這工商之業如何振興,這農業又當如何來重?”
張允文頓時語塞,目光四下游弋,腳步也慢慢踱了起來,看看找到靈感。
可惜的是,在屋中走了片刻,腦海中仍舊毫無頭緒。忽然,他看見地上鋪著的華麗地毯邊緣散落著一些絮狀物,想必是地毯上掛落的。
“絮……棉絮……棉花……”忽然張允文靈光一閃,對著李世民就說到:“陛下,微臣想到了!這振工業之法,可以發展棉紡織!”
“棉?棉紡織?”李世民頓時疑惑不解,這些是什麼東西?
張允文連忙解釋道:“這棉就是那織白疊布之原料!高昌那邊即有。此種棉高不過三尺,種植起來,無須佔用良田,沙地即可種植,且抗旱能力極強。隴右諸州不適宜種植莊稼之處,皆可種植此物。此棉採摘下來,紡織成布匹,便是白疊布。若是我大唐大規模引進此種棉,大規模的發展棉紡織,則可以大大的促進工業紙發展!”
李世民一聽,頓時眼睛發亮:“此言當真?”
“微臣何敢欺瞞陛下!”
“好!“李世民一拍大腿,坐回書桌之後,提起筆來,龍飛鳳舞的寫了起來。
擱下筆,李世民又問道:“還有何種良策?”
張允文搖搖頭:“重工之策,微臣只想到這些。至於重商之策,無外乎減稅之類的措施,那戶部的大臣們想必已有多種措施,微臣就不在這兒獻醜了!最後那個重農,眼下之計,卻是擴大田地數目,增加產量而已!”
李世民聽罷,不由有些微微失望。
張允文見狀,頓時笑道:“陛下當集思廣益,終有能人能想出恰當之策。再說了,誠如太史公之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萬民,本性趨利,只要陛下適加引導,以利誘之,則天下萬民趨之若鶩,倒是候這無論是重農還是重工商不就皆重了麼?”
李世民點點頭,沉吟片刻,卻是說道:“允文所談之物,皆是長遠之利,然而朕急於求得大利,以堵眾口,以養募兵啊!”
張允文聞言,卻是默默不語。腦筋急轉,想著能在短期之類獲得巨大利潤的活動。採礦?掠奪?貿易?出海?
出海,對,出海!張允文心頭驀地一動。如今大唐航海業十分發達,也無海禁之類的東西,若是由官府牽頭,駕巨舟出東海以通高麗、新羅、倭國,操舳艫以出南海,販賣大唐特產,掠奪東南亞之資源,短期獲利之巨,恐怕是抵得上朝廷的賦稅收入了。
想到這裡,張允文當下便將這種想法說了出來。
李世民聞言,卻是皺眉道:“這航海貿易真的能獲此等巨利?還有,這南海諸島之上難道就沒有國家,任你開採其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