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加速的表現,反映出城市自身演變的內生型動力的不斷增強。

作為遊離於科層制以外的知識分子群體向上海的集結,既是20世紀新型教育體制及社會分工和轉型的產物,也是上海文化事業及文化市場發展的必然結果。19世紀40~50年代以後,從上海和江浙鄰縣地區逐漸集攏來一些舊文人,與“西儒”一起譯書、辦報、開學堂、立書館,結成上海租界上最早的一批知識分子。同前引書,第729頁。 到戊戌維新時期,新型知識分子已頗具規模,約有1200人。到1903年,上海至少匯聚了3000名擁有一定新知識的知識分子。張仲禮,同前引書,第1025~1026頁。 1909年增加到4000人。這些新型文化人大體上的構成是:①在教會工作;②在西人文化機構工作;③在國人自辦的文化機構中工作;④靠知識獨立謀生。這些人只有很少幾個是上海本地人,絕大多數是從外地來到上海的。從傳統文化人到新型文化人的轉變是一個緩慢轉變、自然集結的過程。熊月之:《略論晚清上海新型文化人的產生與匯聚》,北京:《近代史研究》1997年4期,第258、263~264頁。 進入20世紀後,知識分子在上海文化事業及文化市場發展的背景下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其主體意識更加強烈,體現在遷移目的性上的個體主動性更強。20~30年代遷入上海的知識分子堪稱中國文化界現代性最強、最為顯赫的一支力量,幾乎為清一色的新式知識分子,其中還包括大批學成歸來的留學生。此外在本土培養和發展起來的各類各級新式學校培養的知識分子中也充斥著大量的外地人,大中學校生源中外地學生佔了相當大的比例。要精確統計20~30年代上海知識分子(包括學校體制內的教師群體)的人數十分困難,有學者對此做了一個大致的估算: 1936年上海中小學教職員與新聞記者有3萬人,1946年自由職業者為53584人,1950年上海從事文化性質職業的知識分子達142942人,由此推算30年代上海文化界知識分子人數在20萬上下,如果僅以受教育程度為指標計算的話,包括其他領域知識分子,人數不會少於40萬~50萬人,甚至更多。忻平,同前引書,第132~137頁。

上述以各行業職員、科層制管理人員、政府公務員、知識分子(包括教師、自由職業者)組成的社會群體構成了中產階層的另一個主體即新中產階層——以知識和技能謀生的階層。他們與傳統老中產階層的區別,在米爾斯看來,主要在於財產關係的變化。消極地說,這是從有產到無產的轉變;積極地說,這是一種從財產到以新的軸線——職業來分層的轉變。C�賴特·米爾斯:《白領——美國的中產階級》,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第85頁。而無論是新中產階層還是老中產階層,他們都是上海獨特的現代化程序及社會轉型的產物,構成了上海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並給予上海近代社會變遷以深刻的影響。

txt小說上傳分享

職業結構(1)

職業結構、職業地位與中產階層的生活方式

限於資料和篇幅的關係,本文對中產階層職業結構、職業地位、生活方式及群體特徵的分析僅限於新中產階層。

從上海中產階層產生的過程中,可以發現,所謂新中產階層,是一個在職業、地位、收入等方面相差甚大的群體。就職業結構而言;職員通常包括了在社會科層制機構從事非體力勞動的技術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工廠中上至廠長、工程師,下至辦公室的普通管理人員,商店裡的經理、店員、練習生,政府機關中的公務員,以及銀行從總經理到主任、辦事員等都可歸為此列,其範圍涵蓋了各種行業、各個等級。知識分子則主要指遊離於科層制以外的自由職業者如自由撰稿人(包括作家、翻譯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