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司馬獻策,民生之道(第3/6頁)
章節報錯
味調和'之法,不正是一個很好的範例嗎?\"
華千機恭敬回答:\"正是。醫者治病,既要去疾,更要養生。治國之道,也是如此。太過猛烈則傷元氣,太過和緩則病症難除。關鍵在於把握分寸,調和得當。\"
范仲淹眼前一亮:\"所以新政也應當採取漸進之策,既要革除積弊,又要顧及根本。\"
\"正是此理。\"司馬光說,\"臣請陛下明察:呂大人雖有大錯,但其子尚知大義。不如藉此機會,既懲前,又治後。\"
皇帝思索片刻:\"那依愛卿之見,應當如何處置?\"
\"可效法醫者治病之道,\"司馬光說,\"先去其疾,後養其身。對呂大人,當革職查辦,以正視聽。但對呂晦之這樣的賢才,卻要妥善任用,以勵來者。\"
他停頓一下,又道:\"至於新政,也當如此。先整治急需改革之處,同時也要考慮各方承受能力,循序漸進,方能取得實效。\"
范仲淹若有所思:\"確實,之前我們的改革步子邁得太大,難免引起反彈。若能如華醫者的五味調和之法,或許更容易為人接受。\"
華千機趁機補充:\"臣在醫治軍中將士時發現,很多問題都是積累已久,非一日之功可解。但只要方向正確,假以時日,必能見效。\"
\"說得好!\"皇帝龍顏大悅,\"朕思來想去,終覺得非改革不可。但改革之道,確實需要講究方法。就如朕這次中毒,若不是華醫者以緩藥調理,恐怕早就......\"
他沒說完,但眾人都明白其中深意。
\"陛下聖明!\"司馬光說,\"臣請以華醫者的五味調和之法為基礎,重新擬定新政章程,使之既能除弊,又不傷身。\"
皇帝點頭:\"准奏。\"
就這樣,一場本應劍拔弩張的對決,因為司馬光的調和之策,反而讓新政有了新的轉機。
華千機走出養心殿時,司馬光叫住了他:
\"華醫者,老夫有一事相求。\"
\"大人請說。\"
\"老夫正在編撰一部歷史著作,名為《資治通鑑》。其中有一章專門記載各朝飲食民生之事。不知華醫者可願為我提供一些見解?\"
華千機大喜:\"這正是醫食之道的根本。能為大人效勞,是臣的榮幸。\"
離開皇宮後,司馬光邀請華千機到他的書齋一敘。
書齋名為\"涑水軒\",取自司馬光故鄉的一條小河。整個院落佈置簡樸,但處處透著文人雅緻。案頭上堆滿了典籍,都是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鑑》時收集的史料。
\"華醫者,你可知我為何對醫食之道如此關注?\"司馬光為華千機斟了一杯清茶。
茶是西湖龍井,清冽甘甜。華千機品了一口,輕聲道:\"莫非與大人編撰《資治通鑑》有關?\"
\"正是。\"司馬光說,\"史書記載的多是帝王將相的功過是非,卻很少關注尋常百姓的飲食起居。但老夫以為,一個朝代的興衰,往往就藏在這些細微之處。\"
他翻開案頭的一本史稿:\"比如這裡記載的漢武帝時期,因為窮兵黷武,導致百姓飢寒交迫。最後不得不下詔改革,這不正印證了醫食之道的重要性嗎?\"
華千機若有所思:\"大人是說,治國如同養生,要懂得適可而止?\"
\"正是此理。\"司馬光指著自己配的一株蘭花,\"你看這蘭花,澆水太多則爛根,澆水太少則枯萎。治國也是如此,過猶不及。\"
他站起來,在書架上取出一本medical文獻:\"這是前朝的《食療本草》,記載了許多藥膳方子。老夫注意到,其中很多理論都可以用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