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司馬獻策,民生之道(第4/6頁)
章節報錯
國。\"
華千機接過來翻看,只見書中詳細記載了各種食材的性質和搭配之法。
\"比如這裡說的'四氣五味'之說,\"司馬光指著一段文字,\"寒熱溫涼,相生相剋。這不正是朝廷各派勢力的寫照嗎?\"
\"確實如此。\"華千機說,\"就像今日的新政之爭,表面上是路線之爭,實則是各種力量的此消彼長。若能像調配藥膳一樣,讓它們達到平衡......\"
\"所以我想在《資治通鑑》中專門開一章,\"司馬光說,\"記載歷代的飲食民生之事。既為後人留下醫食參考,也能給治國者以啟示。\"
他取出一份詳細的提綱:\"這是我的初步構想,還請華醫者指教。\"
提綱分為幾個部分:
其一,論民生。
\"探討各朝飲食變遷與民生關係,從糧食產量到市井百態,皆要記載。\"
其二,論醫術。
\"歷代名醫的施治之法,尤其是那些影響朝政的醫案,都值得研究。\"
其三,論軍食。
\"軍糧的改良與儲存,直接關係到國家戰力。這方面華醫者最有發言權。\"
其四,論飲饌。
\"從官府到民間,各色飲食都要記錄。這些都是瞭解一個時代的視窗。\"
其五,論食德。
\"飲食之道,不只是果腹,更寓含著做人處世的道理。\"
華千機認真看完,深感佩服:\"大人這個構想,可謂是前無古人。若能完成,必將成為千古巨著。\"
\"正因為任重道遠,\"司馬光說,\"所以特請華醫者相助。你在軍需案和這次毒香案中的表現,讓我看到了醫食之道的深遠意義。\"
他取出一個玉製的印章:\"這是我的私印,上面刻著'涑水居士'四字。今日送給華醫者,也算是個紀念。\"
華千機受寵若驚:\"這...這怎麼使得?\"
\"你我二人,一個懸壺濟世,一個著書立說。表面上看是不同的路,其實都是為了這天下蒼生。\"司馬光意味深長地說。
正說著,外面傳來腳步聲。是范仲淹派人送來訊息:朝廷已經決定對新政做出調整,準備採納司馬光的建議,以\"五味調和\"之法循序漸進。
\"這是好事。\"司馬光說,\"新政若能穩步推進,必能造福百姓。\"
華千機卻突然想到什麼:\"只是這西夏細作的事......\"
\"你是擔心他們還會有後手?\"
\"正是。之前的軍需案和這次的毒香案,都顯示他們佈局已久。即便這次敗露,恐怕還會有別的計劃。\"
司馬光沉思片刻:\"這倒提醒了我。明日歐陽修要辦一場文會,不如請華醫者也去參加。據說會有不少邊塞來的文人,或許能打聽到一些訊息。\"
\"歐陽大人的文會?\"華千機有些驚訝。
\"不錯。\"司馬光笑道,\"他最近在研究飲食文化,說是要寫一部《食貨志》。這次文會的主題,就是'食與文'。\"
華千機明白過來:\"所以大人是想......\"
\"文人筆下,往往藏著真相。\"司馬光意味深長地說,\"而真相,正是我們最需要的。\"
夜色漸深,涑水軒內燈火依舊明亮。
\"說起邊塞文人,\"華千機若有所思地說,\"我倒是想起一個奇怪的現象。\"
司馬光正在整理案頭的文稿,聞言抬起頭:\"哦?什麼現象?\"
\"之前在軍營查案時,我發現那些毒香的配方似乎暗合某種詩文格律